related article
  • 九九重阳节俗在中国起源非常早。为何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都成了重阳节俗?古典籍《西京杂记》载东汉…《续齐谐记》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曹丕献菊、陶渊明东篱赏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阳故事。屈原〈远游〉探太虚重阳境不死之乡,生命如何宜长宜久
  • 九月九日重阳将到,秋山上、绮窗前茱萸结实成熟了,逢寒露清香更芳烈。茱萸的香不同兰桂,“茱萸自有芳,辛烈独擅名”!在茱萸女身上展露无遗。每逢九九重阳佳节,茱萸倍流芳,年年伴人细回味!
  • 九月九日重阳节不仅是“敬老节”,是个令人欢欣的美善“嘉节”! 欢乐九九、享寿九九。“重九”、“登高节”、“菊花节”都反应了重阳节乐活享寿的内涵妙机。让我们一起来回味回味,找回过重阳节的乐活享寿趣味,找回憧憬的欢乐元气。
  •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顾真正的民族风情,那么欣赏一只传统民族舞,听一首美妙的神韵交响乐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阵阵锣鼓、声声唢呐、鲜艳的手帕,那东西方乐器的完美和声,呈现热闹欢腾、 幽默欢快的民族风情, 一定会赶走你的乡愁,让你陶醉在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之中。
  • 在那长城以北的塞外之地,深蓝的天空下,广阔的草原上,近处风吹草动,远处雄鹰飞翔。蒙古草原上,一位身着皮草的年轻女子款款走出帐篷,她头顶一碗热腾腾的奶茶,递给远道而来的宾客,这是神韵作品中发布的一首经典交响乐《顶碗舞》描述的优美画面,相信如果你去大草原,途径蒙古包前,也一定会停下脚步。
  • 奈及利亚
    乌邦(Ubang)是奈及利亚南部一个很奇特的农村,这里的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语言,形成相当罕见的“两性语言”。尽管男女使用的语言有别,但他们都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没有沟通上的障碍。
  • “七月半”是指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称“中元”或“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庙寺道观民间有礼佛、建醮普渡、祭拜祖先、普渡孤魂等等的活动。有人对“七月半”感觉可怕,从民俗的起源来追一追,“七月半”中元节到底可不可怕?
  • 对于现代人来说,提到“家”,人们通常想到的是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而在古代中国,“家”意味着一个宗族,往往是同一姓氏或血脉相连的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地方,彼此照应、互相依存,四世同堂很常见,六世、七世同堂的也大有人在。那么,几百人、上千人真的可以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吗?
  • 在当下互动交流日益频繁、媒体发达的世界,中国人看到各式各样的外国人已经毫不奇怪,但是如果往回追溯几百年,那时的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清朝出版的《皇清职贡图》给了今人答案。
  • 在现在的中国大陆,一提起商人,人们常见的评价就是“无商不奸”和“无奸不商”,似乎商人没有不奸诈的,不奸诈的就做不了商人。人们对商人的这种印象,并非自古就有,而是在中共治下,特别在“改革开放”后才得出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