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下雨天干什么?

艾晓明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这篇文章我知道写得不合适宜,眼下咱们这儿正是用了漫长的雨季换来的阳光灿烂的旱季。再说这是一句北方的俗语,不过对北方人也不都是适用的。我第一次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住在北方。我的邻居是个巨大的北方汉子,有穆铁柱那么巨大,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很娇小,当她们和他走在一起时,我就想到呵护这个词。想到这个男人的模样十足当得起这个词引起的所有美好的联想,诸如含在嘴里怕化了之类。

这个男人很深沉,深沉也是好品质啊。他又在一家报社当编辑,并且这个报纸是家对少年儿童的报纸,试想你有一个这么专业的爸爸,当他闺女是不是很开心?但在某一个晚上,我听到隔邻惊天动地的喊声,听得出是这个爸爸在审问女儿。简直想象不出沉默的男人有如此中气十足的吼叫——有我们在大学上全校性选修课那么大的音量。然后是他的女儿在反驳,也是连吼带叫。这个女儿叫丹丹,只有六岁,是个胖呼呼的小美妞,平时也好端端,不吵不闹的。这天居然与她父亲顽抗到底,一句也不少说,一旦巴掌声想起,就有更暴烈的炸雷一样的哭喊。

老实说我们实在没听出什么是非,完全像一场武打片录音剪辑。只有我不停地说:丹丹的爸爸怎么脾气这么大。我的儿子也睡不着,然后他就用黑色笔画了一张人脸,这个人脸上有一张老狼一样的大嘴,嘴里喷着子弹一样的唾沫;角落上是张小人脸,小人像一个要融化的糖球,泪如雨下。

第二天我们在楼道里又见到这对父女,风平浪静的。男人依旧沉默,女儿还是酣酣地笑着。我现在想的可不是呵护这个词,而是另一句俗语:咬人的狗不叫。一直到我们搬走,邻家关着门的武打片仍经常发生。出得门来,他们依然是人模狗样的。小姑娘在骂声中成长,像个小小的吴清华,我的同龄人都知道这句名言:打不死的吴清华我还活在人间。

我从北方搬到南方,依然住在校园,这都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比街弄里巷的文明程度肯定高不少。只有一点没变化,就是我又有一个邻居是个旱天雷。常能听到他在家里训话,他的训话还带着一种黄陂汉腔的口音,抑扬顿挫,但词句你听不懂。听他发作的阵势,会以为他们的孩子不是嫖娼就是吸毒,起码也是个特务,出卖了国家机密,如此败坏门楣。但我看见他们的孩子不过七八岁,还不到犯国法的年龄。无非是小提琴拉得荒腔走板,不是那块材料而已。

听得那孩子辩不过他的父母,我总有点抱不平。打算哪天把这个被父母锁在门外的孩子叫到家里来教他几招,最起码给他讲个莎士比亚《驯悍记》的故事。问题是邻家把孩子调戏一番,又放进了家门,让我没有因才施教的机会。再者说了,咱们广州这个地方,特别不兴管别人家闲事。于是当邻家庭讯之声大作时,我只好把门窗都关得死死的,然后在心里默念一句北方话:下雨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 像一个影子
  • 刚开始,经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慢慢等他大一点,他会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几步。再大起来,他就喊着广告词,变换着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着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们欣赏龙山路华灯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赏着我们这一对母子。
  • 朔风吹。1968年底,一辆“跃进”卡车把我们一批知青载到了南汇东海农场老九队的海边。 中港一带的护塘东堤脚泥滩上,已经扎起了两排芦席为墙,稻草复顶的草棚,一排十间, 每间五张上下铺的双人铁床,住八个人,另一空床,上铺堆放箱子行李,下铺放些面盆之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