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文学中追求的真理是什么

文/ RAYMOND BEEGLE 翻译/陈遇
托尔斯泰
尼古莱·吉(Nikolai Ge)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画》(Portrait of Leo Tolstoy)细部,1882年。(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5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初期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在我的故事中,我全心深爱着的英雄,是真理,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永保美丽。”在临终前,他最后一句未完成的话,也同样以“真理”开头。

在他看来,表达心底的真话,说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语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艺术的要务和唯一的目的。“艺术不是一种享受、慰藉或娱乐;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唯有透过艺术的影响力,才能促使人们谐和互助,暴力才会终止。”

托尔斯泰
伊利亚·列宾(Ilya Repin)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画》(Portrait of Leo Tolstoy),1887年。油彩、画布。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莫斯科。(公有领域)

有些读者或许会惊讶地发现,作为文学大师的托尔斯泰,最受感动的艺术形式竟是音乐。他的作曲家儿子谢尔盖曾说,他未曾见过任何人像他父亲一样如此深受音乐感动。许多知名人士也目睹了他对音乐的反应。俄罗斯著名男低音费多尔·夏里亚宾(Feodor Chaliapin)回忆他曾为托尔斯泰演唱,索菲亚·别尔斯(Sofia Tolstoya,托尔斯泰妻子)把他拉到一旁说:“我先生在您演唱的时候有可能会落泪。请您不要太惊讶,不然他会感到非常尴尬。”柴可夫斯基也曾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当托尔斯泰泪流满面地坐在旁边,聆听我的弦乐四重奏曲第一号(First String Quartet)的行板(andante)时,也许我的一生中从未如此满足,我创作的雄心壮志从未如此倍受触发。”

俄罗斯, 男低音
俄罗斯著名男低音费多尔·夏里亚宾(Feodor Chaliapin)的宣传照片。(公有领域)

托尔斯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克求真理:真理的存在是必要的,必然是简明且了无虚荣。他也以此说服了许多人。柴可夫斯基在写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托尔斯泰说服我说,任何艺术家的作品若不是发自内心迫切的向往,而是汲于效果[柴可夫斯基在此用斜体字标注],将他的才华用于取悦大众并顺应潮流,则他称不上一位艺术家。”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约1888年。(公有领域)

托尔斯泰曾指点过年轻的安特莱夫(Leonid Andreyev,译注:俄国小说家兼剧作家),告诉他“简单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不赞同伟大而骄傲的萧伯纳(Bernard Shaw,译注:英国剧作家),并曾向安特莱夫说:“我在你的书中看到了,你想要用你超人的天赋才智来使读者惊喜和惊奇的渴望。但这却会分散读者对主题的注意力,转而聚焦在你自己的才华上。”

对于托尔斯泰来说,艺术更是一个道德的问题。他认为纯粹为了享受和营收而做的戏剧、小说、绘画和歌剧等,是虚假而不道德的,甚至可说是情色业的一种伪装。“这样说起来很难听,但我们这个时代多数的艺术作品都是卖淫:只要有市场需求,它们就会存在。像妓女一样,它也需善加修饰。它只在乎营收。它会腐化、分散、分解和弱化人的意志力”,他在《艺术论》(What Is Art)中如此写道。

那么让托尔斯泰如此深爱又崇尚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呢?追根究底来说是个谜,看起来“犹在镜中”。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让我们惊喜的东西。在托尔斯泰的小说、文章、日记和书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

例如,在《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一书中,战地英雄皮埃尔(Pierre)曾有这么一段对话:“我知道的其中一件事,就是人类是无知的:这就是人类知识的高度。”在这里,我们看到人类的智慧是有局限的。我们也看到了爱情是多面向的: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在安娜和伏伦斯基(Vronsky)发生悲剧恋情之前,曾有一位对生活感到厌倦的社交圈友人问她:“安娜,你对爱情有什么看法?”,她回答说:“爱情有很多种形式,就如人心一样。”此外,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人会残忍对待自己手足的原因:由于自己的忽视和各种胁迫,使我们看不到每个人的生命和心灵都是无价的——那是无以言比的神圣——而我们却因轻视和压迫而彼此交恶。

托尔斯泰
伊凡·克拉姆斯柯依(Ivan Kramskoy)的作品,一位未署名女性的肖像画(又称作《陌生人》(The Stranger)),1883年。这幅画常被认为描绘了托尔斯泰笔下人物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的精髓。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莫斯科。(公共领域)

像这样的想法在托尔斯泰后续的诸多作品中重复出现,直到他五十岁。那时候他遇到了危机,一个精神上的危机。在小说《忏悔》(Confession)中,托尔斯泰描述了自己的一项苦楚:“我全心地渴望想要变得更好。每当我表达心中对于道德提升的渴望时,我都会受到鄙视和嘲讽,但当我屈服于低级的感情冲动时,却受到赞扬和鼓励。野心、对权力的向往、获得、好色和骄傲备受崇尚,而我曾为其而活,直到我的生活突然停摆了,生命似乎毫无意义,我甚至想自我了断。”

然后,他意识到所有他相信并在作品中真诚描述下来的真理,不再仅是理论或抽象的概念。他必须身体力行。他自己或其他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终究会被遗忘,但这些真理却更为真实且恒久。

随着托尔斯泰开始实践自己的理念,他的精神生活和世界观也不断地扩大。他不再接受佣金写作,也较少撰写小说,转向哲学和宗教的题材。然而,这却不受到学界的认同。他们不认可他的像是《怎么办》(What Is to Be Done)或《天国在你心中》(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等作品。屠格涅夫(Turgenev)甚至从巴黎写信给他说,“我的友人,回到文学世界吧!”在这期间,他还是写了几部小说,像是《复活》(Resurrection)和其它几个短篇故事。尽管这些作品都相当清晰简洁,却受到强烈地批评。

尽管如此,故事中的英雄始终是不变的真理。在托尔斯泰转入人生的新阶段后,他出版了一本短篇故事集《人依靠什么而活》(What Men Live By),以传统寓言故事的形式写成。

故事中写道,上帝派一位天使到俄罗斯的一个小村庄去学习三项人类的真理。这些就是托尔斯泰一生长期追求的真理:

“在人心中驻扎的是什么”——“爱”。
“人无法拥有什么”——“人无法知道明天会如何”。
人依靠什么而活”——“我们心中的上帝”。

作者简介:

雷蒙德·毕格(Raymond Beegle)是一名钢琴伴奏家,曾在美国、欧洲和南美洲等地演出。他的文章常见于《歌剧季刊》(The Opera Quarterly)、《古典音乐之声》(Classical Voice)、《号角》(Fanfare Magazine)、《经典唱片珍藏》(Classic Record Collector (UK))、《纽约观察家报》(New York Observer)等报章杂志,曾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西方音乐学院、奥地利格拉兹美国AIMS等学院任职。毕格在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室内音乐系任教已有28年。

原文Truth Tellers: Leo Tolstoy, in Love With Truth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最能反映柳宗元清峭风格的诗当然要首推他的代表作《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刘禹锡是洛阳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唐代著名大诗人和文学家。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 ── 夏济安、夏志清 兄弟,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他的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艺术上极见功力,风格上独成一家。
  • 许多标志着法国历史的著名作家都在没有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纪元制图)
  • 东汉时有一位才女班昭,字惠姬,是大文豪班彪之女。班昭因家学渊源,才德兼备,曾多次被汉和帝召入宫中,令皇后与诸贵人拜她为师,跟她学诵经书典籍,所以又号“大家”。早年因随夫姓,人们称“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妇女称为“大家(姑)”)
  • 金斯利.艾米斯(Sir Kingsley Amis,1922年4月–1995年10月)英国小说家、诗人、评论家、教师。艾米斯一生写作了20多部小说、六部诗集、一部回忆录、多篇短故事、多篇广播及电视稿,以及许多社会和文学方面的评论文章。 金斯利.艾米斯的儿子,马丁•艾米斯也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2008年,《泰晤士报》评选出了自1945年以来英国最有影响力的50名作家,艾米斯父子都成功当选。金斯利.艾米斯排在了第13名。
  •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前半生主要创作现实主义的小说,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许多的质疑和批判,但由于当时很多人十分排斥哈代小说的内容,哈代选择放弃了小说,在后半生开始主要创作浪漫主义的诗歌。 哈代的小说十分有影响力,他写了约20部小说,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和《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