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德动天的“医林状元”龚廷贤

文/颜丹
浙江杭州净慈寺
在徐汝阳看来,龚廷贤“阴德动天,天心福善”,必定会“胤祚永昌,食浓报于无穷”。示意图,图为浙江杭州净慈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18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金谿县出了一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医林状元”,名为龚廷贤。

龚廷贤(1522~1619),字子才,号云林。他“少为儒”、“业举子,饱经术”,虽科举不第,但“雅好医病”,“遂缵父业,精于医”。他的父亲龚信,号西园,“负才玄览,为世儒医”,曾任太医院医官,“尤为医林所宗”。虽说父子二人皆“以医大行于世”,但“盖世医云∶余以知西园, 故因知其子”,可见龚廷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龚廷贤能得“医林状元”之名,是因其治好了鲁王妃的病。万历二十一年秋,鲁王妃张氏得了鼓胀病。鲁王找藩医、访明医,但百药千方都无寸效。眼见鲁王妃病势垂危,大家都仓皇无措。这时有人举荐龚廷贤,鲁王便“遣官抵大梁”,“聘至”。

龚廷贤“投一二剂,辄有奇效”;“以后药则时时进,而恙则时时愈”。过了冬天,到春天时,鲁王妃的病就不知不觉痊愈了。鲁王大赞其为“天下医之魁”,认为鲁国人即使称他“古之卢扁”也不为过,甚至“嘉之以衔,奖之以匾,题曰‘医林状元’”。

嘉靖三十五年,海阳庄恪王朱勤炵刚被封王。当时正值盛夏,湿热难当,因毕恭毕敬地忙着受封之事而累倒了。他“症中痰火,头眩喘嗽,膝趾肿痛,不能动履,四时疾作,苦楚莫禁”,其“嫡长子朝遍延诸医,治皆罔效”,后来就落下病根,成了痼疾。

到了万历十四年五月,他的病又复发了,且性命危殆。其“长子昼夜惊怖,吁天身代,皇皇无措”。所幸“天假良缘”,恰逢龚廷贤那时就在开封。于是,海阳王“遂隆礼市,延生为入幕上宾”。随后,龚廷贤“沉潜诊视,植方投剂,获效如响”。海阳王“不旬日而渐离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而康复如初”,三十年的沉疴,竟然就这样痊愈了。海阳王惊叹道:“噫!亦神矣哉! 生其圣于医者乎?”又赞道,“医国医民,何忝于良相乎?”

龚廷贤“沉潜诊视,植方投剂,获效如响”。(fotolia)

就在龚廷贤为海阳王治疗沉疴之时,开封一带突发“大头瘟”。此症“至春发为瘟疫,至夏发为热病”,因“人受不正之气”所致,且“士民多毙其症,闾巷相染,甚至灭门”。正当其他大夫都束手无策时,龚廷贤却研制出了一种秘方,名为“二圣救苦丸”,即“用牙皂以开关窍而发其表,大黄以泻诸火而通其里”,且“一服即汗, 一汗即愈”。身强力壮的人服此药“百发百中”;即使是体质虚弱者,也可先用人参排毒,若还没好,服下牛蒡芩连汤,即可痊愈。因当时被他救活的人不计其数,河南巡抚(后擢升为工部尚书)衷贞吉便举荐他为太医院吏目。

龚廷贤有医术,亦有医德,他怀揣着“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的志向,行医六十多年。他一生未中科举,但“王侯公卿宾礼敬慕,迎候接踵,赠以诗章、旌以扁额,络绎不绝”。不仅是王侯、公卿,诸多考取了功名的进士也都曾为其撰写的医书作序、作纪,以此来颂扬他的良方与德行。

海阳庄恪王为《鲁府禁方》一书作序时说,“余闻龚子所着《(古今)医鉴》、《(万病)回春》、《(种杏)仙方》、《(云林)神彀》四书,盛行于世,推其心仁且厚矣。”

明朝进士刘自强在《古今医鉴》序中说,“龚生以是道举而措之天下,咸跻于仁寿之域”;“遂书之以着其用心之仁”。

曾任顺天府治中的刘巡在《古今医鉴》序中说,“龚子之心之仁,成是书而公于天下,又有大过人者。”

明朝进士茅坤为《万病回春》一书作序时说,“金溪云林龚君用医术世其家,间行游大梁,值疫甚,合境诸医俯首而出其下”;“兹按龚君所撰次,与其功施大梁,固国医也”。

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舒化在《万病回春》序中赞叹道,“仁哉!孝哉!龚生之用心也”;“生虽不显遇,而博济仁泽”;“溯厥衣钵,盖成乃父之志,而广其仁。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龚生之谓哉!”

对于龚廷贤的秉性、为人,浙江布政使司参政徐汝阳在《叙云林志行纪》中记录得更详细。在他看来,龚廷贤“生而岐嶷,仁孝天畀,襟度汪洋,卓乎为昭代人豪”;其“赋性廉介,乐于施济而不责报”;遇到有人“酬以金币而不可却”时,他“虽受之,亦不私己,遗归以赈宗族乡党之贫困者”。

在《叙云林志行纪》中,徐汝阳尤其提到了龚廷贤的“纯孝”,只因“父志在仁天下,即推所传之秘集《古今医鉴》、《种杏仙方》、《万病回春》三书刊行于世,使人人按书而察其病,得以终天年而登寿域,大有功于天下后世”;又因“父志在钟爱庶母所生二幼子”,于是他“以其所爱者而加爱焉,视之犹父然也。凡家业悉推让之,又且另赠之以田,使安享其逸以承父欢”。此外,他还“让祖产于叔父,贻浓资于仲弟,建祠堂以承先,立家训以启后,创大门以华宗,置义田以赡族”。

不仅是王侯、公卿,诸多考取了功名的进士也都曾为龚廷贤撰写的医书作序、作纪,以此来颂扬他的良方与德行。(Fotolia)

龚廷贤不仅对自家族人恪守仁义,对他人、对世人也抱着一颗仁心。他曾“输谷粟、赈饥民,而不忍其颠连;施棺木、瘗旅衬,而不忍其暴露;解衣裘、救寒士,而不望其后偿;崇礼节、友贤良,而不爽其信行;还鬻女、返卖僮,而不索其聘财;怜鳏寡、恤孤独,而不吝其浓费”。

在徐汝阳看来,龚廷贤“阴德动天,天心福善”,必定会“胤祚永昌,食浓报于无穷”。

除了治病的良方,“有补于世道”的龚廷贤还配出了一剂“劝善良方”。此方被记载于《古今医鉴》中。他写道,“为人大要,不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者而已”,于是“择二十四味良药,着立一方,名‘千金不易丹’”。有趣的是,此丹中的“二十四味良药”竟有一语双关之妙:

为父要栀子 为子要香附 为母要莲子 为子要知母
为兄要地榆 为弟要抚芎 为臣要钟乳 为官要荆芥
夫妻要合欢 媳妇要慈菇 朋友莫阿胶 妯娌莫辛夷
为人要君子 待人要枳实 存心要浓朴 贻谋要远志
乡邻要李仁 贫穷要甘遂 为富莫野狼毒 临财莫枸杞
义理要决明 读书要官桂 往事要苁蓉 遇事要蜀葵

龚廷贤叮嘱说,“日服一剂,每服用屋漏水、新良姜同煎,其味深长最宜详玩。”

这位“王侯公卿宾礼敬慕”的名医早年很欣赏这样两句话:一为“张子西铭”,即“天下疲癃生理残障,皆吾兄弟”;一为韩子原之语,即“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从医多年后,他依然不忘医道之本。他在《云林暇笔(凡十二条)》中写道,“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若“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非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是亦阴功也”。

作为谨守医道、恪守仁孝的一代名医,龚廷贤为后世所留下的不仅是药到病除的良方和出神入化的医术,更是从医者本该拥有的志向、胸怀、操守与德行。@*#

参考资料:

《金谿县志》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万病回春》叙云林志行纪 徐汝阳
《万病回春》序
《万病回春》云林暇笔(凡十二条)
《古今医鉴》序
《鲁府禁方》序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