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预言“靖康之难”:天星不照 火龙骑日

文/宋宝蓝
浩瀚星空,星象变动,人的肉眼都难以观测,古时异人却能“看见”星象变化,并依此预知国家灾祥。图为布满美丽繁星的夜空。(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446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北宋末年出现二位奇人:盲人王俊明与狂生龙伯康。眼盲之人,却提前“看见”了天星不照,地脉又绝,开封再难做都城;狂生醉酒,大显射箭神术,留下“火龙骑日,飞雪满天”的亡国预言

一场靖康之祸,让宋人受尽了屈辱。如果时光倒流,人们是否会选择相信预言

北宋时期,四川有一奇人叫王俊明,虽双目失明,然而心眼慧明,能够洞晓未来的变局。浩瀚星空,星象变动,人的肉眼都难以观测,他却能“看见”星象变化,并依此预知国家灾祥。

“天星不照 地脉又绝” 天子丧都城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宋徽宗宣和初年(1119年),王俊明曾住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天,他对人说:开封王气已尽。原来他曾让人在氐房二星宿的下界,放了一盆水,以观察水面。一天发现天上竟没有一颗星星能照临分野。他又让人在宣德门外秘密掘地二尺,试着取了一块土嗅其气,发现地气已然燥枯消沉,失去了生气。既然天星不照,地脉又绝,开封又怎能作天子的都城?

王俊明遂即将观测到的星象和异象,写成奏疏,呈报朝廷,乞求天子移都洛阳。由于当时的中国太平安宁,没有发生大事的迹象,大臣们看了他的上书,指责他出言狂妄。于是朝廷下旨,将王俊明逐出开封府界。

宣和七年宋钦宗即位后至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多次进攻大宋,国家陷入危机。宋钦宗想起王俊明的话,召其入皇宫,询问国运气数。王俊明仍坚持原来的说法,他对钦宗说:“现在迁都,尚且不晚。”

王俊明还告诉太常博士虞齐年说:“如今国事至此,已不堪再说,唯有四川是福地,可不遭兵祸。您最好返回蜀地,不要拿全家人的性命试祸。”

虞齐年问:“先生会如何做呢?”王俊明回答说:“我的寿数将在今年结束,而且必死于这座城中。只恨死时,都不能与妻子儿女相见。”虞齐年相信他的话,急忙辞官返回家乡,后来在成都安度晚生。

金兵攻陷开封城之际,宋钦宗急派四名侍卫抬着舆轿接王俊明入宫。然而,王俊明刚到宫门,就听说金兵已经破城了,当下众人一哄而散各自逃命。

双眼失明的王俊明,只得摸索着下车,随后即不知去向。后来王家人遍寻不着王俊明。也许如其所言,按照命运的剧本,死在了开封城里,与城同殒。

“火龙骑日 飞雪满天” 亡国征兆

文徵明 关山积雪图
龙伯康忽然指着地面,对众人说:“三年之后,这里将被胡人占据。到时后你们将见识到‘火龙骑日,飞雪满天’的奇异景象。”图为明 文徵明《关山积雪图卷》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出现一位狂生,名叫龙伯康。众人不知他是哪里人氏,只见他常常游走在京师。有时,他饮酒大醉,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有时他叉开两腿席地而坐,笑着唱歌,歌词诙谐幽默。他自笑自唱,一副旁若无人的模样。因此人们称其为狂生。

一天,龙伯康喝地酩酊大醉,醉醺醺地向城外的阅兵处走去。到了阅兵场,他戏耍着弯弓射箭,没想到一发而中。他接连射箭,箭箭正中靶心。众人见状大吃一惊,没想到狂生箭术如此厉害。

这时,龙伯康忽然指着地面,对众人说:“三年之后,这里将被胡人占据。到时候你们将见识到‘火龙骑日,飞雪满天’的奇异景象,这就是京师破灭的征兆。”说罢,龙伯康唏嘘长叹,难以自禁。

三年之后,到了靖康年间,汴梁真的出现了“火龙骑日,飞雪满天”的异象。据《宋史》载,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金兵攻打汴梁之际,天降大雪,约有三尺深,并出现“赤气亘天”“日赤如火”的天象。此外,还发生多次火灾。靖康元年十二月,尚书省发生大火,延烧礼、工、刑、吏等诸部。天降异象,京城失守,北宋灭亡,果如龙伯康所言。

靖康之祸之惨烈,令人触目惊心。金兵攻陷都城之际,烧杀掳掠,奸淫妇女。除大肆掠夺金银财物之外,还掳走众多的宋朝官员和百姓。据《开封府状》记载,北宋君民,上至徽钦二帝、王族贵戚,下至普通百姓,共有一万五千多人被金兵掳走,很多妇人被金人糟蹋,沦落风尘。

这场国难令宋人受尽屈辱。《呻吟语》载:“被掠者日以泪洗面,虏酋皆拥妇女,恣酒肉,弄管弦,喜乐无极。”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钦宗二帝为庶人,将其囚禁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繁华北宋丧于金人之手。

靖康之祸,以惨痛的事实应验了二位奇人的预言。那些相信王俊明、龙伯康预言的人,及早离开了汴梁,幸免于难。大劫之后,方叹冥冥之中自有悲悯,预言深奥令人莫测。

参考资料:
《宋史》卷23/卷62/卷63
《夷坚志.夷坚乙志》卷14
《宋稗类钞》卷7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