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结婚生育为哪桩?

人气 724

【大纪元2022年01月28日讯】最近,台海两岸不约而同响起严重的“人口”问题。

根据台湾内政部统计,台湾2021年新生儿较2020年少1万1,429人,粗出生率为6.55%,创下历史新低;再据美国中情局(CIA)2021年全球生育率预测显示,台湾在227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一,而且2021年台湾总人口为2,337万5,314人,是继2020年后连续2年负成长。此外,2021年全年结婚数共11万4,606对,较2020年的12万1,702对减少7,096对,年粗结婚率为4.88%,也是历史新低。

对岸中共国,1月17日其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人口统计数据,该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1,014万人,全年人口净增加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2021年出生和净增加人口都创1962年以来新低,其人口已进入“零增长”阶段。

全球化的“人口问题”

这些数据所显示的是,台湾和中共国都呈现“少子女化”和“高龄社会”现象。其实,这些现象,不是新鲜事,也不是台湾和中共国特有的,而几乎是全球普遍现象,而且好多年前已出现了,也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自由民主社会或共产专制社会,竟然都同样出现。大家也都知道,这些现象与结婚率低和生育率低高度相关。

为何当今世人不想结婚、结婚之后为什么不想生小孩?而这种现象会引发什么严重问题等等都有满坑满谷的研究,政府更一直祭出计划委托学者专家们提出各种政策来提升结婚和生育率,而且也对相关后遗症,如劳动力短缺、老年照护等课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措施。

虽然大家都努力的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令人泄气的是,情况还是每况愈下、政策成效有限、甚至完全无效,是不是应验了“措施就是错误的实施”了呢?或者根本是本末倒置,看错问题的根本,抑或政府该往扮演“创造并维系一个公平公正自由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角色的“小而有能”政府方向迈力,将有关的错误干预政策拿开,让人们当家作主自由抉择呢?

其实,结婚和生育行为所导致的根本课题是“人口多寡及其结构等等”的“人口问题”,这是全人类的事务,并非只是某一地区、国家的单独特殊问题。众所周知,早在1798年,古典经济学家汤玛斯・马尔萨斯牧师(the Reverend Thomas,1766~1834)就写出了《人口论》(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这本巨著,揭示了“人口问题”,即“人口增长已远超地球供养人类的能力”,通俗的说法,就是“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粮食的增速”,或者“人口以几何级数成长,而粮食只以算术级数增加”,于是人类将陷于“贫穷的陷阱”里。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者卡莱尔(Thomas Carlyle)乃将马尔萨斯悲观而负面的经济论述,把经济学称为“忧郁的科学”(dismal science)。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人口论》强调人类生存条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因人口增加会导致生活资源受限。除非存在有效的障碍(checks),否则人口必然随着生活资源的增加而扩张。经由穷困 (misery)和罪恶(vice)的障碍,可以消除人口增加超过资源增加,使人口和资源问题维持平衡。至于限制人口增加的障碍则有积极的和预防的两类,前者又称自然障碍,如天灾、疫病和战争导致死亡率提高,后者又称人为的障碍,包含道德的抑制,如独身、禁欲和晚婚等降低生育率。

《人口论》中有相当篇幅讨论政府政策,如英国在1601年制订〈济贫法〉(Poor Law),对贫病者提供资助以维持最低生活。马尔萨斯反对国家济贫措施,认为会变相鼓励怠惰,而穷人在无济贫辅助下,将被迫更能自立。马尔萨斯强调,根据人口原理,帮助穷人就好比取得新的土地让人口快速成长,结果只会造成更穷困与罪恶而回到人口与资源间的均衡,于是人类终究会受困于“贫穷的陷阱”里。

马尔萨斯的人口成长、自然限制,以及对生存的挣扎观点,影响了19世纪中叶阿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和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等人透过物竞天择解释的“演化论”,并且在一个世纪后得到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等生物学家信奉与拥抱。

不过,马尔萨斯早期却受到英国哲学家威廉・戈德温(William Godwin)的嘲笑、抨击。戈德温在1820年就写说,马尔萨斯无情的人口成长理论,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显然毫无论述基础”。戈德温认为,人口将远比马尔萨斯预测的成长速度缓慢许多,他同时相信,人类并未对地球大多数资源造成挤压,地球足以在科技没有太大进步的状况下支持九十亿人口的生存。

我们如今都知道,19世纪工业革命和农业快速发展,的确短暂证明了马尔萨斯的理论可能是错的,而世界人口也从19世纪初约10亿,增加到1960年的30亿人左右。不过,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恐慌,以及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却让世人担心人口会过剩,由而再兴起管制人口增长的浪潮,到1968年埃利希出版《人口炸弹》(The Population Bomb)这本畅销书达到高潮。

埃利希在书中警告世人,并预言上亿的人“将死于饥荒”,埃利希认为“人口过剩”对人类和地球造成重大威胁。他针对核能、濒危物种、移民与种族关系也都有所评论,谴责“疯狂追求成长的经济学者与一心只有利益的商人”,警告世人留心因争夺有限资源而起的“社会浪潮即将到来”。埃利希始终坚持马尔萨斯相信的审判日只是延期了,他和其他新兴人口超成长预言家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人口论者”。

埃利希的《人口炸弹》

《人口炸弹》出版的同一年,甘迺迪总统和马丁・路德遭暗杀,美国华盛顿特区、芝加哥、堪萨斯市现暴动,学生也在巴黎和墨西哥市等地发起抗议,而越战死亡人数也攀上新高峰。在这些灾难上,埃利希再警告可能发生“广泛的饥荒”,呼吁进行“彻底的手术”以根除失控的“人口成长癌”。他表示,过去四个世纪以来,人类经济不断成长,然而“这种发展很明显已经结束”,他呼吁读者将一切关于社会问题的争议归因于人口总数:汽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而人口过多则是车辆过多的根;更多的婴儿出生,意味着需要更多学校也就是更多的教育公债偿还。埃利希警告世人,出生率需与死亡率达成平衡,否则“人类将走向灭绝一途”。他认为应由专家决定“稳定的美国人口最适量”,政府也应采取政策,使人口维持在该最适数量上。

埃利希除了频上热门电视节目宣传人口过剩危机外,也成立“人口零成长”组织推动堕胎权与节育方法(如结扎),并鼓励妇女外出工作,提倡免费或低的婴儿照顾服务,也呼吁联邦政府对尿布、婴儿奶瓶、婴儿食品征“奢侈税”,同时呼吁针对减少生育进行税制改革,包括对有小孩的家庭的灭税改为增税,给予无生育夫妻彩券和奖品等建议。

三百页内容的《人口炸弹》述说着地球正被摧毁,因为人类像挪威的田鼠一样繁殖。该书很耸动的第一句话“养活全人类的战斗已经结束。就算即刻启动任何紧急应变计划,70和80年代仍有数亿人即将饿死”,如今虽已被证实是“空话”,而埃利希也重蹈马尔萨斯的后尘,好似也被科技带动的现代经济成长打败了。不过,埃利希的人口成长危机引发的生态危机和“经济成长危害环境”引发的环保运动,却在1970年代引爆的“石油危机”推波助流下爆开,而“绿色运动”也被催生了。

“走回传统”才是灵丹妙药

另一方面,埃利希提出的减低人口增长政策也激发“家庭计划”的出现,尤其亚洲地区蔚为风潮。所谓“两个恰恰好,一个不算少”口号喧天价响,政府更祭出政策,提供节育方法奖励民众使用,而中共更于1978年开始强制“一胎化政策”。

不料,30多年之后竟然情势丕变,各地“人口零成长、负成长”、“少子女化、高龄化、老龄化”的现象,逼得各国政府祭出奖励生育政策,中共国更由“强制一胎化政策”反转为“印钞生娃、三孩政策”。

要问的是:人的生育行为可由政府强制或奖励政策决定的吗?如今的“少子女化”是因为1970年代的“家庭计划”和诸如“强制一胎化政策”肇致的吗?这必须由生育行为和结婚行为作根本探讨。

在当今社会,即使是专制体制社会,“结婚生育”大都操诸行为人自己,也都可以从“成本效益”准则剖析。就结婚这种“选择行为”来说,当事人若评断结婚后得以分工合作、节省交易成本,以一张长期契约书,维系着长期关系,彼此合作无间,生产力得以提高,而且精神上的满足也提高,双方都可将对方的满足纳入自己的满足,彼此安全感提升,“家”就成为人生的“避风港”。

但20世纪以来,一切都在快速变动,专业分工逐渐消失。在市场商品经济愈见发达下,职业妇女已是常态,且男女工资差异缩小,婚姻的利得相对减低。再因在职场中,异性接触机会增多,不但使已婚男女都有更多的比较对象,且因出外工作都会刻意打扮,并呈现出最好的一面,在家则相对随意,相互比较下,难免会后悔择偶错误演出婚变,而且社会对离婚也视为平常。离婚率的爬升也会影响结婚意愿,结婚率的下滑也是当然。

此外,以往结婚的一大效益是生儿育女,那是传统社会“传宗接代”的要求,由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清楚明白,而“养儿防老”更是结婚生子的重要原因。如今,在“现代进步观念”的冲击下,男女平权、女性主义、反歧视、性解放、同性恋合法等等已蔚为流行,传统家庭式微、家庭伦理沈沦。“养儿防老”不但已随风而去,甚至还反过来“啃老”,“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之代代相传、一代传一代的观念已被视为迂腐、过时而被丢弃,而社会上时不时的传出“弑亲”事件,再加上养儿育女的成本愈来愈高,生儿育女可说已是“稳赔”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人扪心自问:结婚生育何苦来哉?再加上科技的发展,投机炒作五花八门的游戏商品日新月异,毒品泛滥成灾,避孕方法、避孕工具、堕胎等等愈来愈方便,而且当前“养活自己”都愈见困难了。那么,“生也生不起、养也养不起、住也住不起、病也病不起、死也死不起”恐怕不只是挪揄嘲讽的风凉话,已逐渐成为真实的呢!

在此情况下,政府祭出补贴鼓励婚育政策,有效吗?找回传统文化、找回伦理道德、找回善良、走回传统家庭,将“真人”找回来,应该才是灵丹妙药。毕竟“走回传统路通天”啊!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双宝野餐日 百对双胞胎默契大考验
中国社会怪象:剩男缺妻 剩女难嫁
共产暴政录:计划生育是毁我中华的屠婴战争(下)
桃园57位国庆宝宝  郑文灿期许市民结婚生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