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宝级雕塑家

超越写实的写实世界──陈夏雨的雕塑艺术

作者:郑行之
〈陈夏雨工作室一景〉(王伟光摄,1977,图片由王伟光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522
【字号】    
   标签: tags: , ,

我要做的,在追求“纯”与“真”,那个“纯”,也是书法那一撇或一点的那种精神。──陈夏雨

陈夏雨先生的雕塑作品看似朴实静默,但内部满蓄的生命力却暗涛汹涌。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常会感到不仅是我们在观赏它们,它们也反过来在观察我们。他的雕像,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似乎都是有灵性的,有内在生命在里头的。

艺术家小传

陈夏雨(1917年─2000年),民国6年出生于台中龙井。由于家教极严,从小就木讷、安静,喜独自做东西,刻布袋戏偶,毽子、陀螺等,自我要求极高,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比别人性能好、功效高才算数。

一次,瞧见舅舅从日本带回雕刻家堀进二所作的外祖父胸像,自此,立志作一个雕塑家。17岁那年,随其三舅去日本。

到日本后,先后进入水谷铁也和藤井浩祐工作室学习。接受藤井的自由式教育,4年内连续三回入选帝展,1941年获“免鉴查”资格,成为台湾唯一获此殊荣的雕塑家。

26岁返台,与施桂云女士结婚,二次大战后回台,受聘台中师范与省展审查委员,后因二二八事件,社会动荡,人心不安,故而先后辞去。此后,开始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蛰居创作生涯。

1997年,在工作中摔倒,髋关节受伤,并引起心肺问题,仍坚持工作,导致数度入院。不意于2000年1月3日,撒手人寰。他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对人性,对生命的深层思索。台湾媒体大加报导之同时,以“国宝级雕塑大师”称之,真乃实至名归。

天纵英才 孜孜矻矻创作之历程

夏雨先生的作品,或可分三个阶段。

(一)无师自通:见其舅父携崛进二所作的外公塑像回台,无师自通地塑了几座令人惊艳的塑像,并立志成为雕塑家的时期为第一阶段(1932年─1936年)。代表作有〈青年胸像〉、〈青年坐像〉、〈孵卵〉等。

(二)奖誉加身:赴日阶段(1936年─1946年),此阶段在他的一生中大放异彩,得过许多令人尊祟的殊荣,也明证了他个人与其孜孜矻矻的艺术生命之非凡价值。

1938年,以〈祼妇〉入选帝展,1939年〈发〉再度入选,1941年〈浴后〉第三度入选“新文展”(帝展重组后的新名称之一),1941年获“免鉴查”资格,同年并入选日本“雕塑家协会展”,获“协会赏”被推荐为会员;并成为台阳美术协会(自1935年开始举办,持续至今)雕塑部创始会员之一。1945年参展第一届“日展”及“巴西国际展”。

此期代表作有〈圣观音〉、〈发〉、〈妇人头像〉、〈浴后〉、〈辜显荣胸像〉、〈镜前〉等等。

(三)淬炼再三:接下来,在他偕同夫人回台蛰居台中及其终老之前,我们将之列为第三阶段(1947年─2000年)。这是他一生中最精华时期,一生的努力和成果都在此呈现,每个作品都再三淬炼,所以第三阶段就格外重要,也格外出色。代表作如〈侧坐的裸妇〉、〈裸妇〉、〈女躯干〉等。

其实不管哪个阶段,夏雨先生的作品都是无可取代的,内蕴极为饱满,耐人寻味的。想想看,没见过雕塑作品的人,一见就能自我揣摩做出来,而且做得唯妙唯肖。世上有这等艺术天赋的人,可谓鳯毛麟角。

再者,到他乡异域去学艺,体制外工作室老师因教育理念之故,不示范,看到问题时,也只是提醒一下,极少动手帮着修改,全凭自己摸索。结果,连着几年三次参加比赛都入选,最后还奉上免鉴查(注一)的殊荣。轰动台、日艺术界,媒体也大幅报导。

日本是个各方面都很先进的国家,文化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日本人深以为傲的是出过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浮世绘早在19世纪就风行欧陆,影响其艺术领域甚深。这样一个国家,人人都自视甚高,能随便把免审查的资格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殖民地台湾来的、二十出头的“草民”?所以在艺术方面,有这等天赋的人,我们只能说上天特别眷顾他,是不折不扣的天纵英才。

创作特色──超越写实的写实

〈工作中的陈夏雨〉(王伟光摄,1995.12.18,图片由王伟光提供)

“我做的是很写实,但是,写实,我还不满足,看能不能超越,就在下这样的工夫。”──陈夏雨

整个第三阶段,夏雨先生就在下这种工夫。写实,不仅外形要做得逼真写实,还要突破这一层壳,把内在的生命给挖掘出来,再安放进去。

夏雨先生的作品,布满推敲式的笔触,千端百样、各式笔触足可见证他所下的工夫,那是面与面的衔接造成的。他也十分看重“顺势”,顺着这个“势(台语:势面)”而行,才能产生动感韵致。

这源自于他一个对“势”的见解,整体有整体的“势”,局部有局部的“势”,大的部位有大的“势”,小的有小的“势”,能把这些“势”串接的很顺的话,仔细去推敲处理,作品才能沈稳内敛,也才合乎他内心的要求。否则,他会一直探索下去,作品要完成也就遥遥无期。

而追求形体单纯化又使他适度简化形体并略去部分细节的刻划,专注于整体的变化,作品因而得以匀称统整,其内蕴的生命力也才得以从作品每一角落散发出来。

夏雨先生一生中只留下一百多件作品。保守一点,就算他每天只投入10小时来工作,六十六年中,他最少花了二十多万小时在工作上,这和他作品的数量是极端不成比例的。由此我们可知道,他是如何苦心孤诣的在建立和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能为自己负责的一个唯真、唯善和唯美的王国。

他的作品存在物体的空间处理合宜,肌理的结实和松弛度并重。充分表现出立体的丰实感与姿态之流畅。

他走的是极度内敛的美学路线,因此,他的雕塑作品从外型上看,都非常朴素,他将雕塑导向了内蕴的、自体泛生机,并且可自内望外的层次,并且在“面”的“笔触”与“气势”转换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敲探索,直至完善。真的达到这一步时,他方才承认作品是真正“完成”了。

他感到一分一秒都不能放松,就是心急。因为他知道,对于这种种,他穷一生之力也不一定都能办到。所以,他的作品极少拿出来参展或开个展,一生只被动的展过两次,更不要说出售作品了。

一般人有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自我吹捧,自我膨胀得不得了,但是夏雨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严苛地要求自己,不允许有任何不足,就是一丁点儿瑕疵都可能被他毫不留情的毁掉重做。其实我们看到,他许多作品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真正达到“完成”的境地了,只不过他对自己太严苛,不愿放松自己罢了。

生平二次个展

他一生只开过两次个展,第一次是1979年,台中巿建巿九十周年庆,身为长住于此的老巿民,他也贡献了他的一分心力,答允各方面的邀请,开了一个小品展,很谦虚地名之为小品展,其实他所散射出的气势却相当宏大,南来北往,有许多人都专程结伴来观赏,有些甚至是来取经的。

另一次是1997年,在诚品一再恳请下展出。诚品是台湾最有名的多元化书店,除了经营品质极富口碑外,又以24小时营业闻名国内外。诚品早已多次请求为他筹办个展,总是无功而返,因此,此次展览媒体皆竞相报导。可惜展出虽然颇为轰动也极成功,但艺术家本人却因长年工作过度,身体不适而住院。在病床上,谦虚的他一再因作品尺幅不够大而表示歉意。他发自内心的担心,让我们不禁汗颜,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否变异或扭曲了,整个社会人心予人一种“好大喜功”,继而走入“急功近利”的不正确状态,以为大就是美,大才“值钱”?!其实一个成熟的、富包容力的社会是不会这样的。

艺术家作品欣赏

陈夏雨〈青年胸像〉。(陈夏雨家属提供)

这座人像是夏雨先生平生第一座雕塑成品。在他18岁时,没有任何雕塑概念下做成的,什么是比例,什么是造型等基本原理,在他的脑子里一概阙如。想做就去做了,结果展现他无人可及的天分。不但造形准确,表情神态也自然合度,气势宏大,不知情者还以为是老手的手笔!

他塑的是他的大舅,前置作业只拍了前后左右四张照片,取四个角度而已。但塑像的脸庞是那么真实,栩栩如生。而身上的衣服,是那么妥贴,极富质感。虽然细节处理的多了一点,但18岁的他也很明白,最重要的是刻划人物的表情,他做到能抓住并表达人物酣厚的内在和坚毅的性格,在一般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到了极点。

〈发〉1939年第三回入选“新文展”

陈夏雨〈发〉,1939年第三回入选“新文展”。(陈夏雨家属提供)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作品,〈泉〉〈La Source〉。 (公有领域)

观此座塑像,宛如看见希腊女神的雕像般眼熟。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在1856年所画的油画〈泉〉(图右)和本座〈发〉(图左),无论是造型、气质、韵味,在东西方不同手法互映之下,油彩和油土相对照中,两人都把女性的青春绘塑得灿然无比。看那细腻的肌肤、婀娜的体态!谁能不赞叹?

油画和雕塑都是艺术表现形式,油画是在平面的画布上营造立体感、空间感、形形色色的物体的质感等,画家得具备十二分的写实功底和能力;而雕塑是做出真实体态来,更得有二十分掌握能力。在一般人看来,可能难度更高,更难做的完美。

夏雨先生的雕像,左侧是流畅的曲线,从左手高举的上臂开始蜿蜒迤逦而下的柔美曲线,和右侧握着发梢的手肘、变化多端的线条形成了一种均衡感。而安格尔笔下的女子则和雕像左右相反,他表达了女子身处的内外空间,更利用水的流泻试图演绎出音乐般的节奏感。而夏雨先生想表达的是造型的单纯化和希腊雕像那种大器,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巧妙的发挥所长。

我们由此可以揣想,夏雨先生此雕像多少有参考安格尔这幅油画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又知道,夏雨先生做此像时仅22岁,他到日本后所依附学习的教师藤井,属于自由开放教学,全凭自己去摸索去发挥,最多是观摩老师或同学的作品,结果撞击出这么成熟的精品,真乃天纵英才也!

陈夏雨〈妇人头像〉1939 青铜。   (陈夏雨家属藏 下同)(王伟光摄,图片由王伟光提供)

这个头像常年摆在工作室,是夏雨先生钟爱的创作。天天看,可能夏雨先生非常满意,所以此头像应是完美无缺的“完成品”了。

这个头像的五官十分端庄有型,那丰美的唇、闭紧的嘴、高挺的鼻梁和明媚的眼。似乎把人生的喜乐、哀愁以及沧桑都浓缩到她紧抿的嘴角里,把对人的信赖、期待和迷惘都收到了看向世人的坚毅双眼中。在这个头像中,女子的温文坚定、自信、春风般的神采都在微微上仰的姿态中展露无遗。

而脸部肌肤的光滑紧致和后挽的发络的对比,以及女性特有的平滑颈项和艺术家故意留下人像底部断面的粗犷笔触又呈现另一引人注目的对比。在这二个对比中,我们还看到了夏雨先生的神来之笔──右侧的发络挽出的发丝和雕像最底部所留下的粗犷感觉,对映出无比的谐和。

在这儿,我们看到了夏雨先生的“写实”,为什么?因为它已达到他“刚刚好”的“写实世界”了,怎么看都美,没有那种“看到的有十分,做到的不知有没有一、二分”(这是夏雨先生的原话)的状态了。

陈夏雨〈兔〉,1946年,树脂。(王伟光摄,图片由王伟光提供)

好可爱的兔子,它十分舒适地把四肢都缩到身体下方,像母鸡孵蛋般蹲着,静静地蹲着,那个丰实的躯体配上温和的内蕴,给人一种胖敦可人的感受。

本雕像的重心放在头和耳朵上。我们会先看到耳朵,因那对长耳几乎占了身长的1/2,平贴在弓着起伏的背上,耳朵的轮廓线和下颚相连,看起来是那么妥适服贴又明显。而耳片向内凹的稍薄之感,如此清晰,犀利、优美,和下方的前后腿和缓突出的势头正好是个明显对比。

接下来看它的头部,头的弧度和背部是连成一气的三起伏,到尾部收束成一小点,有俏皮的意味。眼神是此作品的焦点,它的双眼似乎也正骨碌碌的在看着观赏者,以不解的神情看着、看着,忽然,眼神似乎变得迷离、矇眬了,有时又稍稍警戒起来……再看它的小嘴巴、小兔唇好像在嘟囔着什么般微微厥起,好让人怜爱!

夏雨先生所塑的动物,不管是牛、鸡、兔、猫、狗……,都有一个特点──安祥安心、满足、宁和。我们都知道,作者的心态会反射在作品中,因而也象征着夏雨先生的内在亦如斯,虽然外表看似封闭,但他内心的坚持却永远是宁静平和的。

陈夏雨〈梳头〉,1948年,石膏。(王伟光摄,图片由王伟光提供)

此座雕像描写一个女孩洗完头后,以两手撩拨梳发的模样,优美自然的动态透过她肢体展现出来。由于“单纯化”的作用,夏雨先生在头发和脸部没特意去细致着墨,因而呈现了整体的光洁完美之透彻感。

我们接着可以看到,女孩的两手自然的在胸前弓着交握发梢,形成一个大三角形,从这个像长着两片翅膀的三角形连结肩膀和右腿,带出另几个虚虚实实的小三角形,数个三角形大小高低的顺序安放,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跃动之势,这个动感正好和两腿形成的倒三角呈现一个对立与互映,映衬出女孩因曲坐而承载全身重量的坚实的腿,以及双腿紧绷的肌肉肌理所焕发出来的饱满青春,是那么优雅动人。

陈夏雨〈詹氏头像〉,1954年,青铜。(王伟光摄,图片由王伟光提供)

这个精彩、无与伦比的头像,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这个人就活生生地来到我们眼前,看那往上高翘的胡子,仿彿在忧思什么似的微蹙的眉头,那有感染力的眼神,让我们不自觉的也要忧愁起来,内视中还涵融着无比包容力。个性鲜明,很有正气。整个塑像生动极了,仿彿呼之欲出。

夏雨先生自谓因为很尊敬此人,所以才心手合一,很快就完成了。我们猜想,因为他所尊敬的人之形象老在他心中打转,意味着此人的神态表情和五官几乎已内化在心,所以才手到心到,出手就成。

我们看到,夏雨先生以多面向的笔触来塑造脸部肌肉,脸部线条方能衔接得如此完美。而且他还要求,在笔触形成的面和面之间,得留心“顺势”而行,产生了“势面”和韵律,“肌肉的弹性”才得以形成。到了这一步,这不是活生生的人来到我们面前了吗?弹性的肌肉只有真人活人才能具备,夏雨先生就在追求这种感觉,一心一意想做出这种感觉。但是可遇不可求啊,所以他老是在追寻在探索,珍视每一秒钟,每分每秒都不愿浪费,不愿虚掷。

陈夏雨〈侧坐的裸妇〉,1980年,树脂。(王伟光摄,图片由王伟光提供)

夏雨先生的裸妇、女躯干系列很多,也很精彩,但是我们挑这个身材已略为发福的中老年坐妇来欣赏,纯粹是有感于夏雨先生心目中的美并非定位在世俗所认可的年龄层。当然,青春就是美,举手投足都美。但青春是短暂的,世事是无常的,要能保持一定的身段是很难的,夏雨先生让我们拓宽眼界,欣赏各式体态的特色,更凸显各阶段体态的美好。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仿如一个已吸足天地之气息、山川之精华的硕大瓜实,浑厚又大器的内部蓄满了充足的养分,随时可以养活人,可哺育下一代,换句话说,完全是一种母性力量的象征。

侧坐的腿曲着,叠置的力道正好支撑了整个上半身的厚重之势,加上她低头内视,使得拥着满怀的母性之泉更加饱和。另外,她丰腴的体型把她少女时代的筋骨完全包覆起来,周身圆滚滚的,更增强了母性的强度,是那么圆融,那么温暖。

结语

艺术家的伟大除了他的作品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对生命的启示外,他的不矫饰,真性情,不计世间苦难和人事物加诸于身的窘迫痛苦,一味率性而为,严厉地高调要求自己,为做出最真实的作品,吃尽世上苦,却甘之如饴,从不抱怨,不转弯。这是夏雨先生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他整年整月整日刻苦工作,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为了达到他理想中的写实,不许自己有丝毫懈怠。这也是夏雨先生留给后人的最佳典范。@

注一:
“免鉴查”是日本艺术展览界的一个极特殊的制度。当参展者连续几年都入选,水准达到一个高度时,就给予“免鉴查”资格,往后皆可直接展,无需经过审委审查,以示尊重。

参考资料:
1.王伟光着:〈台湾美术全集(33)陈夏雨〉
2.周浩中的部落格
3.廖雪芳着:〈完美‧心象‧陈夏雨〉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 站在美国国会大厦圆形大厅(Capitol Rotunda)里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 很多人认为圆形穹顶的视觉体验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游客花时间研究这个广阔空间所呈现的艺术、建筑和雕塑,否则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圆形大厅里的饰带(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