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曙光记忆

《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选摘(1)
作者:陈凯琳
“马岗石砌屋建筑在地记忆展览—石至今日”建构马岗渔村在地人文记忆.(文化局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她蹑手蹑脚打开房门,踮脚走过通铺上熟睡的爸、妈、妹……脚步声最后停在我的枕头边,接着就是她手臂传来的摇晃力道。

“琳,欲去拣螺仔无?”

我迷濛睁眼。

太想睡了,下意识就想埋回被窝里,拒绝她。

她不放弃,再一次摇晃着我;这回她甚至掀开我的被子,“有你上爱的牛骂仔喔,阿嬷伫土内底埋两粒,诚大粒喔。”

她用手比出宝螺的大小和形状来。

对了。是自己昨晚睡觉前跟她说的,早上她出门前一定要来叫我起床,我想知道她是去哪里捡来那些宝螺的。

驼着一座星河般的半圆形宝螺,是她在海边沬(bī,潜水)石花、敲海胆、拔紫菜的闲暇之余一粒一粒收集起来的。刚捡回来的贝壳还是活体,为了保持外壳的亮丽,她会将宝螺埋进土里,等待腐肉在泥土里被细菌腐蚀殆尽。

小时候,看着她挖出泥土里的宝螺,甚至一度以为宝螺是长在土里的。

毋是喔。她解释这些宝螺是怎么来的,于是乎我便讨着她,也要跟她去“牛骂仔的家”一探究竟。没想到要如此早起。刚触碰到寒意的身体立刻窝回被子里,动作十分不情愿。

终于起身后,天已经迷濛亮起。

清晨的海面才刚照上新一轮的阳光,脚印在琥珀的月色中踏出深浅不一的步伐。她走在前头,牵着我跳过淌在礁石上的浪。

不是每一次捡贝壳都很顺利。她说大的牛骂仔要更靠近海的地方才有,甚至要潜水下去石礁底部才摸得到,而我太小,根本跳不过礁。顿时有总被欺骗的感觉,我转头要走,她拉着我说,“以后阿嬷若是有拣到阁卡大粒的牛骂仔才拢互你。”然后带我在岸边捡拾一般像寄居蟹类的小贝壳。

“你爱拣诚济互我喔。”

“好好好。”

她如此答应。可隔一日又骗我说要带我去捡宝螺,再次将我从被窝里叫了起来,结果还是如同前日,跺着脚跟在她身后,踩踏浸泡在海水里的自己的影子。

始终不明白,她为何总爱趁着大家熟睡时,独自带我到浪花的前头,只为追逐一次次太阳升起前的破晓时分。

阿嬷晚年中风,意识还算清楚时,她用着含糊不清的语音告诉我,家里的哪里哪里有牛骂仔,是她特别藏起来的。土里,陶瓮里,塑胶袋里,饼干铁盒里……是她悄然无声地用了大半辈子,在海蚀坪台上,在浪潮间隙中,拾满了。

后来,她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也逐渐消失。

同时也忘了,我已经长大了。

《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立体书封。(三民书局 提供)

《曙光》作者导读

马岗,有台湾极东渔村的美名,迎接着台湾本岛每日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但在历史的地图上,它仿佛被遗忘在时空里,与世隔绝,悄然无声地消失在浪潮的喧嚣声中;唯一能看见它岁月刻痕的,是那一间间错落不一却屹立不摇的石头厝。

石头厝是先民适应环境,就地取材而成,住宅型态是由海岸砂岩打石,彼此换工互助而成的一自然聚落,见证着空间中聚落与人文历史的形成。这是有形的文化。

无形的文化来自于“记忆”。

一篇篇记录马岗人物的故事,也是一封封来自于马岗海洋的情书;是手札,也是回忆录。与个人经验为主线的回忆录不同,这是以“空间”作为回忆录的主角;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在地居民复数记忆的对话与地景人文的重构。透过实地踏查、访问,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而写成的纪实小说。

文化保存除了有形的建筑物,也应该包含一个“活”的聚落型态,它既能以动态的形式保存,也能以具有生命的面貌传承。本书的四个章节:“乘风破浪”、“安身立命”、“回家”、“停泊”分别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缘分而汇聚在马岗的模样。

马岗属于第二类渔港,进行区域性的近海渔业,男女分工明确,出外讨海人多为家中男性,或称作渔郎、海男。海男的作业范围,从港边的九孔养殖,浅水类别的捕捞活动,到近海渔业等。“乘风破浪”中有与海搏命的渔郎,有抓龙虾的潜水夫,几乎每个渔郎都经历过的海脚实习生阶段,也有让渔郎们休憩的柑仔店情报站。

马岗的海蚀坪台是物种丰富的潮间带,因应四季变化,潮间带上有不同的产物与植被。“安身立命”中有海女的采集型态,海物仔的特殊烹饪方式等,以及毕生都待在岸上的女人们的叨絮日常。

离开家后,童年的记忆会就此烙印。“回家”中有马岗出嫁的女儿与外出的游子们,他们所行之地不同,但不约而同,都思念着家。对童年的寻觅与淡忘,在重述中再次深刻。

马岗近年来因观光发展,游客莅临,也为一成不变的居住型态增添活力。“停泊”中有到此一游的旅人,也有从此定居的新住民。此外,秋冬时节,马岗为东北季风的迎风面,藻类滋生,马岗的空军沟是浮游矶钓的兵家必争之地,特有的黑毛引来钓友一搏。钓客、过客,都成了马岗的新记忆。

《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最想告诉你的是:

我们在这里,从未离去。

写下一封封手札,
寄给你,
也寄给曙光。

——摘自《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三民书局)@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所以,过去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不下于今日的西方人。但不愿和自然对立,祇想如何使自己与自然融而为一。甚至缩小山林的形象,置于庭园里,培植在盆景中,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融于自然之中。他们也登山,但祇是“我来,我看”,却不想“征服”,他们欣赏山,不但用眼睛,还用心灵。
  • 中国的语文乃是以形为主,而不是以音为主的单体独文。在文法上也没有主动被动、单数复数及人称与时间的严格限制。因此在组合成为语句时,乃可以有颠倒错综的种种伸缩变化的弹性。再加之以中国过去又没有精密周详的标点符号,因此在为文时,便自然形成了一种偏重形式方面的组合之美,而忽略逻辑性之思辨的趋势。
  • 我以为李杜二家之足以并称千古者,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原来乃正在其充沛之生命与耀目之光彩的一线相同之处,因此李杜二公,遂不仅成为了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而且更成为了同时并世的一双知己。
  • 清朝的词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是词这种文学体式的复兴时代。为什么说是词的复兴时代呢?因为从宋朝以后经过了元和明两朝,而元朝兴盛的是曲(如散曲),是杂剧(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明朝兴盛的是传奇,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之类。元明两代流行的是散曲、杂剧和传奇。
  • 陶渊明这个作者,他的作品里边有非常深微、幽隐的含意,曾使得千百年后的多少诗人都为他而感动。现在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可是你知道吗?南宋的英雄豪杰、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很多词里都写到陶渊明。
  • 赵子龙怀着幼主绝尘而去,那是野史传奇的世界里一个传奇的画面。
  • 没有真实情境,孩子怎么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热情不会来自教室,好文章常是孩子们用沾满泥巴的双手,从大地捧出来的。
  • 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生志业,可以由此推见。
  • 爸,书终于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时间重新认识您,拼凑您,书写与刻划您,您又重新活过来了,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台湾的历史与未来里…
  • 话说唐宪宗皇帝元和十三年,裴度领兵削平了淮西反贼吴元济,还朝拜为首相,进爵晋国公。又有两处积久负固的藩镇,都惧怕裴度威名,上表献地赎罪:恒冀节度使王承宗愿献德、隶二州;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愿献沂、密、海三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