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

巨富陶朱公知人又知命 笑对儿子丧命的结局

作者:容乃加
范蠡(陶朱公)能知人又知天命,他帮助勾践复国之后,就悄悄乘舟引退。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3047
【字号】    
   标签: tags: ,

【史记故事】范蠡(陶朱公)能知人又知天命,可有一件事他也扭转不了过来,那就是他二儿子的命。《史记ㆍ越王勾践世家》有一段精彩的记载,启发人深思。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尽力与勾践深耕二十余年,为他谋画复国之计,劳心劳身,终于灭了吴国,勾践号令中国,称霸天下,封范蠡为上将军。

范蠡有知人之能,他深知在勾践之下难以久居,就呈上辞呈,然后悄悄乘舟离开了越国。他告诉相国文种,勾践“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劝他快离去,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文种却不以为意,后来真被赐死。范蠡到了齐国,变姓改名为鸱夷子皮,在海畔耕作,苦身戮力,父子治产,没几年累金数十万。

他到哪里都成名。齐王听说他的贤能,召他为相。范蠡叹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说他自己,在家治产就赚大钱,做官则做到最高位的卿相,这是平民出身的极致了。他认为长久享有尊贵之名是不吉祥的,所以就归还相印,尽散家财,分给知己朋友和乡里人家,自己带着重宝,一家人走小路悄悄离开。

他们走到陶山(在济州平阴县东),在山南定居下来。他看中那个地方是天下的辐辏之地,四通八达,是贸易致富的好据点。在陶山,他自称陶朱公,一面耕牧,一面等待时机贸易物品,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没过多久,就累积了亿万钱。

范蠡离开了越国,在陶地改名为陶朱公,做起贸易生意累积了亿万钱。(公有领域)

在陶地,朱公生下了小儿子。小儿子成年时,朱公的二儿子却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他说:“杀人本该服死罪,但是,我听说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富家子不在人来人往的市集受刑)。”

于是朱公叫小儿子去探视二哥。他在一个破破旧旧的器皿里装了千溢黄金(相当于二万两黄金),放到牛车上。正要叫小儿子出发去办事时,长男来到牛车边,坚决地请父亲让他去救二弟。

朱公不依。长男就说:“长男在家中叫 ‘家督 ’,就是管家,现在弟弟有罪,父亲大人不遣派我前往,而是叫小弟前去,是我不肖。”说着就要自杀。

这时做母亲的在一旁很着急,急急说道:“现在派小儿子前去,未必能让二儿子生还,然而却先让大儿子白白丧生,为何要这样做呢?”

朱公不得已,只好派遣长男到楚国去营救次男。陶朱公写了一封书信让长男带着去找旧日熟识的庄生,并且叮咛他说:“到了那里就把千金放到庄生的家里,全听他的去做,千万谨慎,不要与他有任何争执。”长男出发了,牛车上载着父亲准备好的千金,此外,他又私下多带了数百金前往。

到了楚国,在城墙外找到庄生的家,是一贫户,庭院中荆棘杂草遍地。长男依照父亲的交待,把书信和千金都交给了庄生。庄生说:“你快快离去,千万不要在此逗留!等到令弟获释,切勿问因由。”长男离去后,瞒着庄生私自留了下来,用他私自带来的几百金献给楚国当权执政的贵人来帮他。

庄生虽然居在穷巷,然而楚国上下从楚王到民间都敬仰他的廉洁,都尊他如师。那一天朱公的老大送来千金,他并无意接受,只是想留下金子作为守约的凭证,让对方放心,等到事成后返还给朱公。他指着金子对太太说:“这是朱公的金子。不要动用它,如要治病可以先用用,但以后还要归还。”然而,朱公长男并不知道庄生的心意,以为他和一般人一样,并无什么特出之处。

庄生等了一段时日后,进宫晋见楚王,说:“臣禀告大王,天上某星宿出现了一些征象,对楚国有害”。

楚王一向非常信任庄生,就问他说:“那现在要怎么做为好?”

庄生说:“只有修德能解除。”
楚王曰:“好,寡人知道怎么做了,这就去实行。”

接下来,楚王派遣使者封了所有的金库。

次日,楚国贵人告诉朱公长男,说:“大王将要大赦。”
朱公长男问他:“怎么知道?”

贵人说:“每次大王将大赦时,总会封金库防盗窃(以免知情者利用大赦前行窃)。昨晚大王派遣使者封了金库。”

朱公长男一听,心想逢大赦二弟当然也要得赦,那些贵重千金不就白给了庄生!于是他又去了庄生家。

庄生一见到他很吃惊,说:“你怎么没离开呢?”朱公长男说:“是呀!最初因为救舍弟而来,现在逢大赦舍弟当得赦,因此来向你辞行。”庄生知道他的真意,就说:“你自己进去屋里拿金子。”朱公长男拿了金子离去,心中乐颠颠,欢欣庆幸着。

朱公长男不信任自己,让庄生感到被出卖了。他带着被羞辱的难堪,入见楚王,他要扭转情势。

庄生对楚王说:“臣之前说了某星宿出现祸象一事,大王说要以修德来偿报。现在臣出门时,四处都在说,陶地大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被囚在大王监狱中,他家人带钱来贿赂大王的左右,所以大王要大赦天下不是为了体恤国人,而是因为朱公子的缘故。”

楚王大怒道:“寡人虽然不德,怎会因为朱公之子的缘故而施惠呢!”于是楚王立即下令依法斩了朱公之子,然后在隔日下赦令。

朱公长男终究还是带着弟弟的尸体归家。到了家,母亲和当地人都很哀伤人死了,唯独朱公一人笑。他说:“我就知道老大会让老二被杀死!他不是不爱弟弟,不过他有不能忍的执著。那是因他小时候和我在越国,看到我的苦,亲身经历了艰困的生活,所以舍不得花钱。至于最小的弟弟,出生在陶地,一生下来看到的就是富爸爸,半生乘好车逐野兔,优哉游哉,不用知道财从哪里来,故而花钱不经心,不会吝惜。前些日,我要叫小儿子去营救,就是因为他能弃财的缘故。而大儿子不能弃财,所以最终杀了弟弟,这是事理自然发展的结果,不用悲伤!我日夜早就等着这丧事的来临了。”

命运之神自然又错综复杂的曲折安排,显现了事理自然有序的发展,实现了自作自受的后果!诚然,就像故事中的庄生所言,只有修德能改命也。@*#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