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首押“一东”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4. 秋下荆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24岁时(公元725年)写的,这一年他首次离开西蜀之地,向东行进,开始游历天下,第一站就是荆门山。
注释:①荆门:荆门山,湖北省宜昌市南。东接汉江,西邻汎水。②布帆无恙:表示旅途平安。典故请见附注[1]③鲈鱼鲙(音快,去声):可作为思乡回归之典;本诗比喻江南美食,典故见附注[2]。④剡中:剡县(今浙江省嵊州市),天姥山、剡溪也在那一带。“剡”字的读音,从唐朝到清朝,官方韵书或字典的读音均为上声“演”。《康熙字典‧剡》:“《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以冉切,音琰。(俭韵)《说文》锐利也。从刀,炎声。”
全诗大意:秋霜摇落了荆门山沿江一带的树叶,树木只剩空枝。幸喜秋风顺流相送,一路舟行平安。此次去江东可不是为了品尝鲈鱼鲙等美食,主要是自己喜爱剡中的山水,去天姥山与剡溪一带游历。
诗评:常人写诗一般都说“春风相送”或“借春风”如何如何,而李白写诗不拘一格,挂帆秋风,轻舟东下。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挂”字最得趣。徐子扩曰:闲适。|明‧李攀龙《唐诗训解》:霜落则木叶俱尽,故云“空”。于此时而挂帆来游,岂欲以鲈自高耶?所以入剡中者,爱此名山耳。|《唐宋诗醇》:轻秀。运古入化,绝妙好辞。|清‧李锳《诗法易简录》:首句写荆门,用“霜落”、“树空”等字,已为次句“秋风”通气。次句写舟下,趁便嵌入“挂秋风”字,暗引起第三句“鲈鱼脍”意来。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为鲈鱼脍”五字翻用张翰事,以生出第四句来,托兴名山,用意微蜿。|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清景幽情,自然深出,若著一点俗思,作不得亦读不得。此等句点拨入神,笔端真有造化。
5. 登乐游原 唐‧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注释:①乐游原:在古诗文中也称“乐游苑”,古苑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朝时,为长安士女游赏及怀古之处。②澹澹:广漠貌。③销沉:也可以用“消沉”;谓衰退没落。④看取:取,作助词,无义;也就是用语气助词来加强“看”眼前情景的效果,很值得我们将来诗词创作中借用。这是唐朝才出现的一个流行词汇,唐朝以前的诗文中没有。例如,孟浩然的名句:“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白居易:“莫问别来多少苦,低头看取白髭须。”苏轼《西江月》宋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⑤事业:本诗指的是基业、功业;“何事业”即“何等的基业”。⑥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汉书‧游侠传‧原涉》:“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
全诗大意:长空广漠恬静,远处有孤鸟出没(一片寂寞荒野景象)。万古以来,繁华与萧条,仿佛都在此类景色中演变。想当年西汉朝廷何等的基业,五陵世家何等的繁荣,再看看如今五陵故址这一片寂寞荒野,连树木都没有一棵,又如何让秋风光顾?
古人诗评:①明‧高棅《唐诗品汇》评曰:汉家基业之广大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变为荒田墅草,无树木可以起秋风矣。盛衰无常,废兴有时,有天下者观此,亦可以栗栗(音利,畏惧貌)危惧。
②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评曰:小杜“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是加一倍写法。陵树秋风,已觉凄惨,况无树耶?用意用笔甚曲。
6.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讲评: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词意不须要注释,笔者直接讲解。近现代的一些“文人”曾争论这“桂花”不是秋天开花吗?怎么春天的山谷中也有桂花?然后得出个结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这其实是在误导读者。
我们都知道王维一直有打坐修行的习惯,《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是说在山中打坐,静观木槿花(朝开暮落)。打坐时要达到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入静。有的门派教人打坐时念佛号入静;有的门派教人静观某事物入静,等等。
“人闲桂花落”其实是一个词意的倒装句,“闲”在古汉语中有“静”的意思。这一句的大意是,秋天打坐的时候,静观桂花飘落(桂花落),人很容易入静(人闲)。这一句格律是“平平仄平仄”的特殊平仄格式,第二字只可用平声,所以用“闲”而不用“静”。
“夜静春山空”大意是,宁静的夜晚,在春季的山谷中打坐,思想中的杂念很容易被清空。所以这两句是两个不同时空的画面。王维在叙说两个不同季节,不同场景打坐修行的感受。“静”古音读“景jing3,上声”,它属《平水韵》上声二十三梗。
“月出惊山鸟”这句又怎么理解呢?我们都知道,动物在很多方面的感知能力远远超过常人;当月亮被云层遮挡,整个山区漆黑一片,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间月亮从云层中露出,月亮的清辉普照大地,这时候整个空间的能量场突然发生了变化,我们人感受不到,但是在树上栖息的鸟儿却能够感受到能量突变产生的波动,因此被惊起。这种现象古代的诗人都有描述过,比如,北宋‧佛印禅师(苏轼好友)《游云门》:“月明山鸟乱相呼,松杉竹影半窗户。”宋‧程俱:“空山月出栖鸟惊,溅溅暗溜山间鸣。”元‧廖大圭:“月出照我牖,独闻林鸟鸣。”明‧王绂:“月惊栖鸟争喧树,风约流萤直到檐。”等等。
“时鸣春涧中”大意是,被惊起的宿鸟时不时在涧边啼叫。因为是“春涧”,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王维看到“月出惊山鸟”这种现象的时候是春天。
诗评:这首诗起句即用对仗,读起来特别优美,将两个不同季节的场景放在一起对比,更显得画面感清晰。难怪苏东坡称赞王维的作品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古人诗评:①清‧李锳《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著“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②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夜静春山空”,右丞(王维)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有此五个字,可不必更读十二部经矣。“时鸣春涧中”,夫鸟与涧同在春山之中,月既惊鸟,鸟亦惊涧,鸟鸣在树,声却在涧,纯是化工,非人为可及也。
三、附注:
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作殷荆州佐,请假还东。尔时例不给布颿,顾苦求之,乃得发。至破冢,遭风大败。作笺与殷云:“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颿无恙。”
译文:顾恺之在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做幕僚,有一次请假回会稽无锡。当时按例公家不提供布制船帆的。顾恺之苦苦恳求,才借得一领,顺利出发。船行到破冢时,遇到风浪,船帆破了。于是写信给殷,说:“地名叫‘破冢’,我真的破冢而出。好在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2. 《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译文:(西晋)张翰调任齐王(司马冏)的东曹属官,在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为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