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疗瘟疫的几位明朝医生

文/颜丹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瘟疫频发的明代,留下了不少能治疫的名医记载。(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14
【字号】    
   标签: tags: ,

在中国的古人看来,瘟疫也是天灾的一种。与其它灾厄一样,天降瘟疫,也是为淘汰恶人,提醒有幸活下来的人要守住善良。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往往就是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也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了。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神佛会一再给人机会。有时会安排精通法术或有灵丹妙药的道人出山,在染疫者众多的城池中行医施药,有时也会让市井村落中有德行的大夫心生智慧,成功研制出治疫良方。

现代有资料记载,明朝曾发生过64次瘟疫,也有说176次的。在这样一个瘟疫频发的时代,却诞生出一位能让染疫者起死回生的中医大家吴有性(字又可)。据说他是一位道家修炼人,于是能超越许多医生,他凭慧眼发现,瘟疫即是存在于天地间的一种“疠气”。同时,他用药的关键更在于,病人在服药前,得先诚心念诵一句口诀。在口诀的加持下,他配制的汤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明代历经277年,能在频发的瘟疫中治病救人的,不只吴有性这一位,本篇将介绍医籍中所记载的另外几位能治疫的名医。

给外地援军治疫的名医刘承宗

苏州有位大夫,名叫刘承宗(字继仁,别号培橘),是吴县人。他十五岁时就跟祖父学医,继承了祖上传下的一些独门秘术。祖父给人治病,他就在一旁偷学,不知不觉自己也能处方配药了。

一位姓祝的商人得了怪病,请了许多医生都治不好。后来,祝家派人来到刘家,可碰巧刘承宗的祖父出远门了,无奈之下只好把他请去了。他一看那病人,就说道:“这病好治,我开点药就行。”当时,祝家还留着其他几位医生,他们看刘承宗年纪轻轻,根本就不信他会治病。可没想到,那商人一喝下他煮的药,病就好了。从那以后,刘承宗便在当地声名鹊起。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进犯江浙一带,朝廷打算从外地调遣兵马。正当援军骑马驾车,一路奔波赶往苏州时,军中却突然爆发了时疫。刘承宗被衙门派到了军队的驻守之地。那个地方十分简陋,连像样的药罐子都没有,再去买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酌情配好药材,直接放在做饭的大铁锅里煮。而药性也并没有受到影响。将士们喝了他煮的药,身体马上就康复了。许多垂死的病人服药后,很快就站了起来。

就这样,刘承宗声名远播,连外地人都知道苏州有位能让染疫者起死回生的大夫。渐渐地从外地来请他的人络绎不绝,可他从不嫌路途遥远,总是欣然前往。

万历初年,刘承宗的儿子考取了进士。因身份显贵,许多病家都不敢再来找他了。他得知后,便亲自上门,还和以前一样,给病人悉心治疗。

图为中药示意图。(赖玟茹/大纪元)

给河道工人治疫的名医张荣

江苏如皋县有位医生,名叫张荣(字伯仁),以前的老家在浙江常山县。他自幼跟家人搬到如皋,长大后就开始学习他家中祖传的医术。他年纪不大,却是一位德术兼备的好医生。只要病家来请,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都会欣然前往,并且从不问报酬。每次给人治病,他甚至只用一剂或一勺汤药,就能药到病除。

嘉靖三十八年,倭寇仍在江浙作乱。当时,抗倭名将刘景韶亲自率军御敌。不料军中却突发时疫,不少将士都一病不起。眼看着战事受到影响,军中士气低迷,朝廷便让当地的衙门指派医生去治疗。于是,张荣被请到军中。在他的悉心调治下,已经奄奄一息的一千多名兵将全都活下来了。最终,刘景韶打败了倭寇,致使南通一带三百多年再未出现过倭乱。

到隆庆末年,朝廷派人在江苏睢宁一带治理河道。当时服役的劳工大概有一千二百名,可突如其来的一场瘟疫,却使工人们纷纷倒地而亡。仅短短几日,就死亡过半。张荣听说后,便向衙门请命,要求去救治那些染疫者。

他来到工人们居住的地方,看到他们都一排排躺在一处只架着茅草蓬顶的空地上,很多人已性命垂危了。他赶紧挨个检查病人的状况,逐一为他们诊治。服用了他配制的汤药后,剩下的几百位劳工都活了下来,而瘟疫也随之消失了。这件事结束后,他并未向衙门索取任何酬劳。

张荣不仅不在意报酬,还十分乐善好施。他经常把钱借出后,就销毁了借款者留下的欠条或字据。直到他去世,也没在家里存放一文钱。

随军治疫的医官洪涛

江西弋阳县有位医生,名叫洪涛。他年少时熟读四书五经,长大后便开始学医。他天资极高,没过多久就成为医术高明的大夫了。

后来,他被选入太医院,当了副使。有一年,他随朝廷的军队南征。不想在行军时,却突然爆发了瘟疫,将士纷纷染病,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洪涛将一直带在身上的苍术、黄柏等药材煮好,然后拿给将士们喝,很快他们就痊愈了。

一位姓毛的都御史对他极为赞赏,于是将一块由他亲笔书写着“存仁堂”三字的牌匾送给了他。多年后,他从太医院调到一位藩王的府上任良医正。那藩王的唇部天生有缺陷,于是洪涛就秘制了一些药粉,每天在他的唇上进行涂抹。过了一段时间,藩王的嘴唇就奇迹般地长好了,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瑕疵。

皇帝听说后,还专门对洪涛进行了封赏。先赐给他一座医坊,取名为“建国医坊”,又给他赐号“补唇先生”。就这样他当了一辈子医官,直到九十岁时,才辞官归田。

托梦传治疫良方的名医任荣

山西大同县有位很传奇的医生,名叫任荣。他家世代行医,到他这一辈时,医术就更加精妙了。他悬壶多年,救活了许多人。因在道家中修炼,也有了一些道行。

任荣活到六十岁,于弘治元年无疾而终。可一转年,就有一位老乡看到他在河南陈州的街头开方施药。那老乡走上前,仔细打量后,惊讶地问道:“任公,您还好好活着呢?”他笑着回答:“是的,我没死。”

到了嘉靖十一年,大同黄县令的岳父在河南伏牛山中遇到一位道人。那人告诉他:“我也是大同人,叫任荣,您某天会遇到我孙子,到时请您告诉他我一切都好。”到了那一天,县令的岳父果然就见到了任荣的孙子,还帮他带了话。

万历二年,湖广道一位姓艾的御史途经武当山,路过一座古庙时,里面的一位道士突然对他说:“请您帮我告诉大同的张省祭(负责管理祭祀的官员),让他转告我家人,等我的殿宇盖好,我就走了。”说完,他又消失不见了。没过多久,张省祭果然去了艾御史家,听他亲口讲述了这件事。

多年后,任荣的曾孙任服远也成了大同的一位名医。有病人已气绝,其他医生都把不到脉了,于是想放弃治疗。任服远去诊脉后说道:“这人还没死呢,他的脉象在手肘间。”说完,只开了一副药,就把那人的病治好了。

有一年,当地爆发了瘟疫。街巷中的百姓一旦染病,就立刻倒地不起了。一时间,家家户户都闭门谢客,连亲友都不敢相互走动。任服远心系百姓的安危,却怎么也想不出好的方子来。

一天夜里,他突然梦到曾祖父任荣来到他家,将一种以前好像在哪儿看过的药方说给他听。第二天,他翻阅曾经看过的医书,发现这果然就是用来治疫的良方。于是,他照方配药,然后再挨家挨户拿给百姓服用,最终救活了数千人。从那以后,十里八乡的人都把他称为“神医”。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