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传统凉茶铺好像越来越少了,凉茶会式微吗?”笔者带着疑问请教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他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举了几个趣味的例子,从凉茶品牌的兴衰史到当下的快餐文化,原来凉茶百年来都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饮品,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期“凉茶趣谈”,就与大家分享凉茶的转型历程。
肯德基快餐店2021年8月推出的“期间限定”“KFC家乡鸡”搭配“鸿福堂下火茶”。(受访者提供)
去年夏天,邓博士途经肯德基快餐店,一张期间限定美食的推广海报吸引了他的目光,广告词中的“KFC家乡鸡”和“鸿福堂下火茶”竟成了绝配组合,两者的共通之处是11种秘制香料烹调的KFC家乡鸡与11种精选材料调制的凉茶,可清热降火。说起来大家会心一笑,深入其中亦有一番意义。邓博士分析,凉茶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港人,只要南方的气候不变,民众就有这个需求,只不过凉茶一直在“改头换面”,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普罗大众的生活中。
出自1948年版《香港百年史》的王老吉凉茶庄广告。(受访者提供)
凉茶起源传奇 从百年老字号王老吉讲起
邓博士提起凉茶起源,原来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凉茶百年老字号“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阿吉)是广东鹤山人,原本以务农维生,清朝道光年间瘟疫流行,阿吉携妻儿上山避疫,巧遇道士传授草药药方,他按着药方熬煮草药,真的能医好百姓的病,当时称之为“吉叔凉茶”。清文宗咸丰二年(1851年)王泽邦被册封为太医令,翌年在广州十三行路靖远街开设了“王老吉”凉茶铺。时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初到广东,身体不适,饮用了“王老吉”的凉茶后身体痊愈,为表感激,他送上亲自题字的“王老吉”金字大铜葫芦壶,并鼓励店家将药方制成凉茶包,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凉茶包雏形。
王老吉品牌日益扩张,1897年,王氏第三代于香港上环文武庙直街(今荷李活道)设立分店,并在英属香港注册商标,成为最早进驻香港的华商品牌之一。邓博士展示了一张王老吉凉茶庄广告,出自1948年的《香港百年史》一书,当中注明了昔日王老吉凉茶庄香港总行位于中环鸭巴甸街,并有凉茶包行销至欧美南洋各埠。
邓博士续举例:“品牌做大了,就会增产,免不了有各种纷争上法庭,王老吉后面的故事就不细说。再如其它的品牌也一样,你会发现有很多名字相似的凉茶宝号,例如‘春回堂’和‘回春堂’,就是自家‘增产’的现象。还有‘春和堂’药材铺,又名‘单眼佬’,五十年代在油麻地起家卖凉茶,但‘单眼佬’这个名字六十年代又被人在马来西亚注册,完全是另一个品牌。”凉茶包的出现,就令凉茶的销售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地域,也为凉茶历久不衰铺路。
七十年代成分水岭 凉茶品牌转型求生
分析凉茶铺的兴衰史,邓博士分享:“1970年代可以算是凉茶转型的一个分水岭,其实凉茶不会消失,只是开始以另一个模式生存。”他提到,1970年代香港政府的医疗福利制度日益完善,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决心建立一套完善的公营医疗系统,市民得病可以到公立医院求医,普罗大众可以负担得起医疗费用。过去平民依赖凉茶强身健体的需求大大降低。“过去医疗费用昂贵,现在人人都看得起病,大家某种程度上对于凉茶的依赖性降低了,加上经济起飞,购入电视、收音机,安装冷气的家庭越来越多,就不用到凉茶铺‘打趸’了,所以凉茶铺也面临着转型。”
2021年“许留山”结业,该品牌前身为凉茶铺,后转型为甜品店,以芒果捞闻名。资料图片。(陈仲明/大纪元)
有的凉茶铺转向发展甜品,邓博士以“许留山”为例:“以前许留山是卖凉茶的,后来就转型卖果汁,苹果汁、芒果汁之类,后期发现芒果最受欢迎,就开发了一系列芒果主题的甜品。到去年店铺结业的时候我去影相(拍照、摄影),就发现菜单已经没有凉茶的踪影了,客人也只记得许留山的招牌是‘芒果捞’。”
凉茶铺另一转型的方向就是变成新派凉茶铺,迎合大众的“快餐式”需要。邓博士讲解:“现在在地铁沿线开了很多的鸿福堂、健康工房,前身都是凉茶铺,后来改名重新包装,生产樽装凉茶,又增加了养生汤水,为了配合繁忙的都市人需要,平时大家没有时间煲汤、煲凉茶,就推出方便包装,一打开就可以享用。你会发现,大众仍然很注重健康饮食,转型的凉茶铺就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邓博士认为,虽然旧式凉茶铺随着旧区重建、老板荣休等原因消失,但凉茶本身的市场仍然巨大,人们对凉茶的需求并没有减少:“现在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在便利店、超市买到樽装凉茶,每次打边炉(吃火锅)我们也习惯搭配凉茶,这证明我们对凉茶的需求从来没有少过。另外平时也很方便可以在药材铺或者超市买到凉茶包,自己在家煲效果也一样,所以凉茶从来就没有式微。”◇
邓家宙编著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凉茶》,系统地整理了凉茶在港的发展足迹。(受访者提供)
——原载香港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