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故事

文/Wei J Chir
腓特烈大帝视察东波美拉尼亚新斯德丁的农村,罗伯特‧穆勒(Robert Muller)绘于1886年。德国历史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2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Potato、Kartoffeln、Papas、洋竽、马铃薯、土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叫法,但听来都很悦耳,很亲切。

马铃薯是许多传统饮食中的主食,也是全球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Fotolia)

古代马雅人非常喜欢马铃薯,他们将马铃薯雕塑成图像并将它与死者一起埋葬。而印加人有崇拜马铃薯女神阿克索玛的纪录。对马雅人与印加人而言,马铃薯不仅是他们的主食,也是他们在人间大地所崇拜的农作物。

秘鲁马铃薯形状容器,公元450至600年。耶鲁大学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至今马铃薯是许多传统饮食中的主食,也是全球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马铃薯含富钾、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许多生物活性化合物。马铃薯被现代人所疑虑的是其淀粉质高,可能造成病源。而科学家对马铃薯的研究总是不时有新的报告出笼,《营养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食用马铃薯可适度降低成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特异突发性死亡的风险。

宫廷助推成平民主食

我们不知道马铃薯是怎么从南美洲传到欧洲的,信史有明确纪录的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又称“马铃薯国王”(Kartoffel König),他为了养饱人民还有他的普鲁士军队,于1756年强制人民种植土豆,且不惜与大臣设计场景让人民相信土豆是好的营养食物,著名的油画《腓特烈大帝在土豆园里》(注1)即是描绘此场景。

稍晚个二三十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为了要将马铃薯介绍给法国人,宫廷宴乐时常戴着有马铃薯花的头饰与衣物,不遗余力地推广种植马铃薯。使得马铃薯的产量激增,人口也随之增加。法国人难道没有一点悔意把这位美丽优雅善体人心的王后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画像,1775年。(公有领域)

画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笔下的油画《种马铃薯的人》《晚祷》(注2)成为19世纪法国复制最广泛的图像之一。而1867年丹麦画家大卫‧莫尼斯(David Monies)画的祖孙两人吃马铃薯的情景,女孩鼓着腮帮着吹着热腾腾的马铃薯,一旁祖母忙着剥着马铃薯皮,很是传神。可见19世纪中叶马铃薯已遍及欧洲。

米勒《晚祷》(原名《为马铃薯作物祈祷》),19世纪法国复制最广泛的图像之一,1857至1859年。(公有领域)
米勒《种马铃薯的人》,1855年。(公有领域)
大卫‧莫尼斯(David Monies)《热土豆》,1867年。(公有领域)

19世纪初,俄国人民只是在家院种植,直到1838年粮食歉收,迫使俄罗斯人将已休耕地大量种植马铃薯,最终土豆在东欧的食品供应中占据了主导地位。18世纪末马铃薯在爱尔兰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耕地,因此当马铃薯感染一种无解的病毒时,农村人口骤减造成大量人口外移,1845年至1849年间,发生了爱尔兰大饥荒,导致大约一百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饥荒时期,约有一百万爱尔兰人移居海外。其中以移民到美国居多。著名小说《大饥荒》(注3)描述的就是爱尔兰家庭马铃薯歉收所带来的痛苦与创伤。

富人和穷人的常备菜肴

北美最早种植马铃薯是出现在18世纪初的新罕布夏州。这些植物来自爱尔兰人,因此这种作物被称为“爱尔兰马铃薯”。而在1838年爱达荷州就开始种植马铃薯,到20世纪初,该州的产量超过约2.7万吨。1910年之前,他们将农作物储存在谷仓或地窖中,到了1920年代,从地窖与谷仓中取出食用使用这些马铃薯,这应该是对应当时美国与全球性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1929至1933年)有关。

1920年爱达荷州博伊西谷的土豆丰收。(公有领域)

那么马铃薯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呢?根据明朝的记载和著述,有学者认为早在16世纪明朝万历年间,就传入中国了。马铃薯在17世纪由荷兰人传入台湾(注4),到了民国初年才开始大量种植。马铃薯耐寒、耐旱、埋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能活,不像玉米有各种天空中地面上的天敌。马铃薯生长期间短,只需90至110天即可收成。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做法繁多,最常见的有马铃薯泥、有用整颗去烤的马铃薯、有沙拉,有马铃薯派,烤、煮、炸林林总总不下40种做法。但科学家也指出加工过的马铃薯会影响其营养成分,例如炸薯条、薯片。而薯条与薯片又是本世纪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零食。

2024年3月1日,玻利维亚艾马拉原住民在喀喀湖畔查查波亚社区的马铃薯田里收成。(Aizar Raldes/AFP via Getty Images)

1995年10月,马铃薯成为第一个在太空中种植的蔬菜。选择马铃薯进行实验,因为它们耐寒且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并承受极端的温度、湿度和其它逆境。

有趣的是在《火星救援》(The Martian)是2015年的科幻片,电影中麦特‧戴蒙饰演太空人被困在火星上,靠着种植马铃薯而幸存下来。

看来古代马雅人印加人对马铃薯的崇拜不是没有道理的。“马铃薯国王”为了养兵蓄锐,引进马铃薯而名留至今。比起法国玛丽王后是幸运多了!

注1:1774年,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向他的人民免费提供土豆,以帮助他们度过饥荒。令他难以接受的是,人民却拒绝了这个免费的食物,对新作物不信任。他决心鼓励人们克服对马铃薯的不良看法,他命警卫假装在马铃薯田里巡逻,寻找小偷。百姓见状,认为这些马铃薯一定很值钱,晚上就到地里去偷,但“看守”却视而不见!

注2:米勒这张画原题名是《为马铃薯作物祈祷》,他后来改成《三钟经》,后来的人把它称作《晚祷》,成为19世纪法国复制最广泛的图像之一。

注3:大饥荒:爱尔兰女孩飞利斯的日记。(The Great Famine :The Diary of an Irish Girl Phylis)

注4: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资料。

——转载自艺谈‧齐民生活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连书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波士顿美术馆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厅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历史的珠宝,主题:“超越辉煌:聚焦馆藏珠宝”(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这些珠宝述说着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关于爱情、战争、死亡、全球贸易、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故事。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政治动荡和反战的焦虑,或许是现代艺术普遍给人丑陋之感的两个原因。然而,在激进政治的炽热表象之下,如达达主义等艺术运动还隐含着更为阴暗的深层意涵:它们视觉化地传达了后现代哲学,即虚无主义、非存在论(nonbeing)和生命无意义的观念。毕加索笔下的人物形象支离破碎,反映了现代人在抛弃传统真理观之后所体验的意义与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艺术村”(Cornish Colony),是美国早期数一数二的艺术村。艺术村的中心是圣高登斯的住所与他后来建造的工作室。这个地方现在是“圣高登斯国家历史公园”(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国的历史、艺术和大自然,这个风景如诗如画的艺术村再适合不过了。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纪是一个热门的画题。克劳得的这幅画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尝试这种题材的作品。……这情景像不像人间仙境?难怪Claude(克劳得)会成为17世纪英国最受人赞赏的画家和收藏家的宠儿。
  • 16世纪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费德里戈‧冈萨加(Federigo Gonzaga)请艺术家朱利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以“纯粹休闲”为目的,为他建造一座游憩宫殿来接待贵宾。当时,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个湖泊中的一个岛屿。宫殿位于城市墙外一处较小的岛屿上,名为得特宫(Teieto)。
  • “寒冷时,茶会给你温暖;燥热时,茶会使你镇定;沮丧时,茶会给你鼓舞;亢奋时,茶会令你冷静。”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前英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简地诠释了这种饮品风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维吉尼亚种植园主,亦是政治家和爱国者,于1760年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这座以乔治式建筑风格设计的宅第位于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县。最初,这座宅第的外观以简单且正式的对称呈现。
  • 1788年以来,参众议员们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维吉尼亚州议会大厦(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举行会议,这里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开代表大会的地方。宏伟的议会大厦坐落在维吉尼亚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顶(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庙为设计基础的公共建筑,也是美国第一座新古典主义公共建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