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尊亲,扬名于后
我喜欢读书、旅游、梦想、美食、唱歌、写作和议论。一生大致上无忧无虑,是个幸福的人。小时候作文写我的志愿,和许多小朋友一样,从公共汽车司机、老师、史艳文到蒋总统,对人生的想像有限,但最后都想要反攻大陆。10岁前后,我有了一个外号,叫曾大学士,因为我读的故事书很多,很爱改编讲给同学听,后来开始创作,在作业簿上写小说和画漫画,一本一本的手写本,都是“建元出版社”的最佳出品。上课时我喜欢跟老师抬杠,应喙应舌,又受外祖父蔡崔源和小学导师刘美娥影响,喜欢书法,课桌上长年放着文房四宝和墨盒,搞得两手经常墨迹斑斑。
第一次对人生产生迷惘,是东吴大学的毕业前夕。我的成绩很不好,盖出于对注释法学毫无兴趣,出国留学,又不想在推荐函内容上让导师章孝慈感到为难,后来请教了《理则学》教授杨士毅,他帮我排了紫微斗数,说我晚年才有出息。我问道:那我大半人生一事无成,要做些什么?杨教授说,没事读书。我去考了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一路念到博士,未毕业前就获得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职聘书,几年后升等,回到国立台湾大学兼课,果真大半人生都在读书或教书。
谁知这许多人称羡的稳定工作,倏忽间没了。当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成立,我应征平复司法不法组研究员获聘,借调申请为华大拒绝,我就选择辞掉教职上任,岂料在东厂事件后的当年年底被促转会要求离职,这一来我也就回不了过去了,自此成为流浪教师,晚年出息的机会日渐渺茫。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有相当多的时间陪伴父母,那竟是我们相处的最后阶段。他们先后离开后,我满怀感激地常常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小时候,妈妈蔡丽瑛曾问我怎么孝顺他们,我目睹他们很难完全照顾到祖母林知母、外祖父蔡崔源和外祖母林展的晚年生活,我便答道:“水往低处流”,意指只能尽心尽力做,但根本报答不了。妈妈非常惊讶于我的说法,常向外人转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能养,多数人都做不到,曾子便帮大家找到了孝顺的法门:尊亲、弗辱,《孝经》也云:“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是的,我的书写就是为了他们,因为我就是他们的作品。
客从何来,建家台湾
我的客家研究,来自客家人意识的启蒙。1978年陈运栋《客家人》一书出版后,父亲和我轮番日夜捧读,客家认同开始翻腾,跟着父亲去新竹县新埔镇扫墓,开始感到自己与这一群难得一见的众多曾姓族人间的特殊感情,便对墓主镇平曾亮寅、镇平曾台贵的故事产生好奇,这就把《曾氏族谱》擡了出来,对那绵延三千年的人名谱系浩叹称奇,用铅笔从我自身一页一页往上翻找划记,花了几天几夜时间,一直连到曾子。那一年我12岁。
2002年自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班毕业的暑假,我在父亲广东省汕头市华建电子有限公司同仁陪同下,专程到梅州市蕉岭县走了一趟,进行实地的考察,辗转识得当地曾家耆宿曾繁瑾,得他引领来到门向东与夏屋祖厝,正厅的牌位证实了族谱上的记载。曾繁瑾给了我他走访各地采访整理出来的《蕉岭县新铺镇同福曾氏豫定公房族谱》。我回国后便迫不及待地再把尘封已久的《曾氏族谱》拿出来,和《武城重修曾氏族谱》比对,再下接台湾的《亮寅公派下曾氏族谱》和《竹南鸿钧公家谱》,这样就明确地把历代祖先迁徙的足迹描绘了出来,而我则在此一基础下,编写出《台湾曾氏亮寅公派下世次源流》,这算是我关于客家曾家的第一部著作。我在本书最后放入2004年〈《台湾曾氏亮寅公派下世次源流》跋〉一文,蓦然回首,感谢列祖列宗一路上的指引和保佑。1895年乙未战争台湾战败后,两岸分属不同国度,客家人300年来往两岸、春来秋去的移动现象被迫全面中断,我们家族与中国原乡的往来这才终于结束。我好不容易怀抱着那千丝万缕的百年记忆找到客家祖先们的来时路,2014年6月我在香港赤腊角机场被没收了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再度断了我们家族与原乡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我已大致理清了两岸客家曾家的关系。相信两岸总有春暖花开的一天,当那一天来临,我会带着自由的台湾客家子弟回去看看先人曾亮寅的故乡,衷心感谢他当年的当机立断,率领子孙远离苦难的中国,投奔黑水沟,移民台湾。
左翼学运,革命客家
2007年9月,台大客家研究中心在邱荣举教授的催生推动下,在社会科学院长赵永茂教授任上成立,而于次年3月8日正式揭牌。最初设址于徐州路管理学院商学馆,挂牌后迁至徐州路社科院三研大楼。邱老师为首任主任。邱老师伯父廖运潘和家父是台大法学院商业专修科同班同学,都是末代台湾总督府立台北高等商业学校校友绿水会员,因着这一层关系,我和邱老师有了更多的私人互动,邱老师也因此知道家父青年时期从事政治反抗的往事,他在财团法人戒严时期财团法人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基金会担任董事,除了倡议转型正义和为政治受难者平反外,他也利用此一职务明查暗访他父亲邱庆麟无端受《义民中学案》牵连而受难的真相,而我也冀望透过他的职务经验和所获讯息,能让我对于父亲所涉及台大法学院学生参与二二八起义以及其后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地下党的历史有更多了解。父亲是不愿回顾这段过去的,他始终担忧对家庭和子女的发展有负面影响,所以他力阻同学廖运潘和陈英泰在回忆录里写到他,只是陈英泰找我帮忙整稿和出版,让我有机会擅作主张保留了下来。
2005年12月8-9日,在邱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小妹曾薰慧受邀到补偿基金会和台大社会科学院假台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之《台湾人权与政治事件》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战后台湾校园政治事件之研究──以台湾大学为探讨中心〉,这里写的就是父亲和他们那一代台大学生所经历的时代与人生。台大法学院曾经是地下党的重要据点,父亲是地下党台大法学院支部的党员,曾在那里抄写和油印《光明报》。《光明报》出版和发行的领导人物,是台湾省立基隆中学校长钟浩东和台大医学院副教授萧道应夫妇,他们是六堆地区的客家人,抗战时期竟潜赴广东加入了丘念台教授主持的东区服务队,从事民众战争动员服务工作。《光明报》事件爆发后,国防部总政治部循线破获地下党,父亲展开为期一年半的逃亡,期间得到闽客各族亲友的庇护,“投诚自新”前最后藏匿在新竹县香山乡、关西镇坪林和北埔乡南埔村番婆坑等客庄山区。在邱老师规划下,台大客家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之一,即是客家与台湾政治史,〈台湾客家与义民中学政治案件研究〉、〈台湾客家政治档案:台湾桃竹苗地区客家政治案件〉是他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邱荣裕教授兄弟俩在台大客家研究中心成立头两年向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申请的研究计划,可知他别有怀抱。
2008 年11 月,我在邱老师的鼓励下,于当年台大客家研究中心举办的2008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上发表〈从粤东客家到台湾客家——一个蕉岭曾氏的家族史〉,这是我投入客家研究的处女作,但邱老师对于客家政治史与转型正义研究的热忱献身,则让我意识到,曾群芳的故事是这一历史主题的有意义的切入点,而除了身为他的儿子的我,没有人可以做得更好。2011年1月18日,我应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之邀,在其假苗栗县南庄乡狮头山劝化堂主办之《山与海的对话──苗栗的历史、族群与人文》第11届新台湾史研习营上演讲〈客家族群的白色恐怖经验──以苗栗县为例〉,这是我关于客家族群与转型正义的论文写作之始。同我研究台大校园政治案件一样,写作的动力来自对于父亲养育劬劳的感恩。
客家子弟,研究客家
2010年11月20日,我受邱老师之邀,实也奉他指示,在台大客家中心主办的《客家学与客家发展》2010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上发表〈论中国客家研究的现况〉一文,我全面探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下中国大陆客家研究的面貌与其特点。这篇论文打开了我回到台大开课的机会之窗。国立联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谢欣如因感路途遥远,不胜体力负荷,辞去了台大国发所兼任教职。邱老师当时担任台大国发所所长,推荐我补了这一缺位,我于2011年2月回到母校兼课,《中国客家专题研究》是邱老师邀请我与他在台大合开的一门课程。8月,我再受聘为客家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正式踏入客家研究的门墙。台大客家中心随着邱老师的退休而人去政息,风流云散,2017年7月31日为社科院终止运作,校总区社科院颐贤馆和竹北校区碧祯馆两处空间为校方收回,2015年迁入颐贤馆六楼最后的办公室由以韩国金九基金会捐款为主设立的亚洲社会比较研究中心接收。2020年2月,邱老师将他在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的课程推荐由我接手任教至今。
学术出版,非关学术
本书的出版在我离开台大已经整整7年之后,我在离开华大专任教职后,应征全国各校教职处处碰壁,都开始怀疑人生了。事实上,我研究室里的资料和藏书无处存放,散落台北、板桥、深坑各地,重整旗鼓真的需要大费周章。台大客家中心曾经有丛书出版的计划,也与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签约保留了出版经费,当时也规划要出版我的升等著作,我得奖的博士论文更早翰芦便曾经争取出版,但我确实工作繁忙,无暇修订,加以学术职涯基本上已经算是告一段落了,所以出版学术专书或论文集的动机都不是很强,根本不敢想像。去年9月2日,我突然接到洪诗棠发行人的来电,谈及迁延已久的出版之事,我跟邱老师做了报告,邱老师当下即指示优先完成我的出版。我正好没什么紧要处理的事,便决意全力以赴,当成自己学者生涯的第一本纪念册。
出版的细节比我想像的还更加繁复。省先是收文的问题,我的早期文稿没有电子档,有的也许多在离开华大电脑搬迁重灌的过程中毁损或遗失了,我过去有剪报的习惯,但也因为资料堆叠杂遝,一时之间难以一一翻找,基本上算是放弃了,所以多数文章是依赖学术资料库和网路搜集而来的,未来如果还有新“出土”的旧作,则希望能有机会于再版本书时补正。多数文稿电子档的重建,非常感谢亚洲公共文化协会秘书长王苡儒和学生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博士生骆长毅的协助,没想到,原以为很快便完成的编辑工作,从出版委托合意后到完成出书,竟然整整搞了一年,篇幅也大大超过预期,页数将近900,字数74万余。我在客家中心的研究主题,基本上都是在邱老师的提议或带领下展开的,客家移垦台湾与海外、客家与革命、客家与转型正义,都是我自认较有心得的领域。本书中绝大多数的论文以及杂文,都是我在此后进入客家研究领域后大量写作的成果。直可以说是我20年来客家研究的总集成,也可以说是台大客家中心历史的侧写。在洪发行人的建议下,本书最后决定分成两册,上册为《曾家与客家的岁月》,分为“客家曾家”、“台湾客家”两篇;下册为《走访世界客家的足迹》,分为“世界客家”和“处处客家”。
谢恩与怀念
非常感谢国史馆长陈仪深教授、台大前副校长赵永茂教授以及前国发所长暨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邱荣举教授的赐序。陈馆长是我东吴法律系大学一年级《国父思想》课程的老师,也是我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的学长。在民国的时代,国史不再是帝王将相史,家史、民众史都是国史,期待我贯串本书的史观能得到他的支持;赵副校长是客家女婿,是台大校务领导长官中对客家研究中心最有力的支持者;邱老师则是我处事为人以及客家研究的指导老师。但我二十年累积造就的这两本书的写作动力,则始终来自父亲的慈爱。他在2020年翩然离去,留给我们子女无限的怀念。这套书,我要献给像他一般,为了自由、幸福与尊严而奋斗牺牲的无数客家人们。
是为序。
2024年8月8日父亲节晚8时于
新北板桥乔崴莱芬园
作者介绍:曾建元
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
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
公民监督国会联盟理事长
台湾独家传媒智库执行长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