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09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庄瑷筠、常怀仁台湾台北报导)鉴于近年光电案场开发争议频传,经济部能源署于8月公告〈能源用地白皮书(光电篇)1.0〉,并公开征询网路意见,环保团体、学者24日表示,发展光电应先求质再求量、欲速则不达,呼吁推动能源转型过程应确保公正、不遗漏任何人,并落实社会沟通、参与。
经济部能源署于8月6日公告〈能源用地白皮书(光电篇)1.0〉,说明光电发展应遵循原则及框架、政策推动的阶段性建议方向,并公开征询网路意见至9月30日止。
地球公民基金会24日举办记者会表示,乐见经济部能源署撰拟能源用地白皮书,但也指出,经济部应积极进行跨部会沟通及与在地居民沟通,确保能源转型的过程能公正、不遗漏任何人。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戴兴盛表示,面对气候变迁,积极发展再生能源是当今台湾社会的共识,但现实环境中没有完美的能源选项,但再生能源对社会经济、环境冲击等负面影响没有被妥善处理,导致民众疑虑、抗争。
戴兴盛指出,面对国家安全与天然灾害时,地面型光电能提高电网韧性,但分散式能源,涉及更多利害关系人、生态与土地的网络关系,问题更容易被看见。也正因再生能源相较其他能源,技术、场域更加开放透明,除了厂商在开发阶段,应与在地居民进行沟通,也建议政府应以“先求质,再求量”的策略,可在《再生能源发展条例》中加入公民参与机制,以带动社会接受度为前题,推动光电政策。
地球公民基金会议题部专员黄子芸表示,建立社会信任与共识是光电治理的核心环节,〈能源用地白皮书〉仍缺乏全国用电需求、供给、电力基础设施(如电网分布、馈线容量)的说明、光电选址原则,及光电发展的必要性与利弊得失的评估说明,经济部应回应民众对于光电发展的误解与担忧,研拟更完善政策研拟与制度。
地球公民基金会议题部专员郑泰钧指出,地面型光电若真要落实以农为本,不论是“绿能发展区”或“不利耕作区”等示范计划,都需要实质性的调查,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原则,主动邀请农业部一起研商,如何在农地、农民数十年被忽视的地位和尊严脉络下,透过光电真正替“农业”加值,并协力提升我国农业的永续发展。
责任编辑:吕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