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时光的记录者 澎湖摄影家曾佛赐

外埯渔港有台版圣托里尼的美称。 (曾佛赐提供)
人气: 2577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4年09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澎湖报导)甫获得2024年《国家地理杂志》台湾摄影大赛人物组亚军的澎湖摄影家曾佛赐,从灯塔囡的童年回忆到成为“西屿咱的家”的社群版主,无不体现出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曾佛赐并非只是一位普通的摄影师,他更像是一位时光的记录者,透过镜头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瞬间,并将其凝结成永恒的记忆。无论是西屿的自然风光、庙会文化,还是他对于亲情与生活的深刻体悟,这些都成为他摄影作品中无法抹去的印记。

曾佛赐的创作,以澎湖在地人文活动或四季变化为主。(曾佛赐提供)

回乡照顾母亲的决定

曾佛赐在国中毕业后,便离开家乡澎湖,前往台中求学和工作。然而,随着母亲罹患帕金森氏症,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返回澎湖,专心照顾母亲。“当时母亲的病已经进展到中期,虽然当时的药物不多,但我希望能够在她身边陪伴她,让她生活得更舒适。”这个决定让他在家乡生活了十五年,也让他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阿嬷做粿。(曾佛赐提供)

经济挑战与工作坚持

曾佛赐回到澎湖后,面临着经济上的挑战。“澎湖的工作机会很少,薪水也不高,养活自己勉强可以,但要养家真的很难。”他表示,自己一直在机场从事网管的工作,虽然工作稳定,但薪水并不足以让生活无忧。因此,他利用闲暇时间开了一家电脑行,修电脑赚取额外的收入,同时也继续从事自己的摄影爱好,记录西屿的日常生活。

曾佛赐回到澎湖后,面临着经济上的挑战。(曾佛赐提供)

西屿的历史与传统

对于故乡西屿,曾佛赐有着特别的感情。“西屿一直以来都比较边缘化,许多人甚至不愿意来这里走走。然而,当我离开澎湖后,再回来看,发现这里真的很漂亮,尤其是西屿和外埯。”他强调,西屿在跨海大桥建成前,还保留着许多老澎湖的生活风貌,那些质朴的建筑与生活方式,与马公等地的商业化景点形成鲜明对比。

跨海大桥与老渔翁。(曾佛赐提供)

曾佛赐也特别提到,西屿的庙会文化与马公的不同。“西屿有自己的庙会传统,这些都是属于西屿独有的文化特色,让我觉得这里有太多值得记录的东西。”这些文化的差异,让他对西屿充满了敬意与好奇,并驱使他用相机持续捕捉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西屿元宵节平安桥。(曾佛赐提供)

创立“西屿咱ㄟ厝”粉丝专页

曾佛赐在空闲时间开始整理自己的摄影作品,并想到了创立一个粉丝专页来分享他的摄影作品与记录。“一开始推出的时候,大家都很有共鸣,觉得西屿真的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进,“西屿咱ㄟ厝”粉丝专页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专页的影响力慢慢壮大了起来。”这个专页不仅记录了西屿的风光,更是他对故乡深厚感情的表达。

曾佛赐创立“西屿咱的家”粉丝专页,受到澎湖人青睐。(曾佛赐提供)

外埯的变迁与反思

曾佛赐谈到小时候外埯的样貌,感慨地表示:“外埯以前还有沙滩,是一个海水浴场,渔港前面全是沙滩。但后来因为地方发展的需求,开始兴建码头,陆续修建了防坡堤,直到现在,外埯的样貌与五十年前完全不同。”他认为这样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人们怀念沙滩的美丽,但在当时的经济需求下,渔业的发展成为首要考量,为当地带来了稳定的生计。

日据时代的外埯。(曾佛赐提供)

他强调时间对政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五十年前,如果没有渔港,外埯可能就没有人留下来。虽然现在大家会说,当初留下沙滩会多好,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需要渔业发展来养活当地的人。”曾佛赐以“嵵里”的例子说明,沙滩固然美丽,但渔业与经济的需求才是推动发展的关键。“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需求,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看当时的决策是否正确,而是应该放在那个时间线上去理解。”

曾佛赐强调时间对政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五十年前,如果没有渔港,外埯可能就没有人留下来。”(曾佛赐提供)

照顾家人与生活的取舍

在谈到这些年的生活变化时,曾佛赐分享了照顾母亲的经历。他的父亲因病离世,母亲患有帕金森氏症,这让他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张。“妈妈现在全靠长照服务来照顾三餐,晚上我和妈妈睡在不同的房间,家里空间有限,妈妈睡在病床上,而我睡房间里。”曾佛赐提到,澎湖的就业机会并不多,他不得不兼职来维持生计,并感叹没有像一些澎湖人家里那样有船或民宿的收入。这样的经济压力让他不得不做出取舍,在家庭与个人兴趣之间找到平衡。

曾佛赐提到,为了照顾失智的母亲,他不得不兼职,接摄影来维持生计。(曾佛赐提供)

灯塔的童年记忆

曾佛赐的童年是在渔翁岛灯塔中度过的,这让他的成长经历与众不同。“从小我跟着爸爸上下班,早上走路去灯塔,晚上住在灯塔里,隔天再走回来。”他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我们这些孩子被称为灯塔囡,每次从灯塔下来,都有人说,你们灯塔囡来了。”他提到,当时在灯塔里的四季变换让他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会,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风吹得人几乎站不稳。这些独特的经历成为他摄影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香港城市大学来研究渔翁岛灯塔,曾佛赐唯一一张跟父亲的合照。(曾佛赐提供)

谈到过去的生活,曾佛赐描述了那时的物资供应情况。“那时候,我妈妈得走路到外埯买菜,或者跟军营的采买车买粮食。早年还有粮票、米票,偏远地区会发放米票去米店换米,后来又改成现金补贴。”这些童年回忆让他觉得十分特别,这些艰辛的生活经历在现在回想起来,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捕捉瞬间的感动

摄影家曾佛赐在一次飞行中,用手机捕捉到了一位旅客的瞬间画面,这张照片成为他对摄影敏锐观察的具体呈现。他描述道:“那张照片只是飞机上的一个旅客,我看到他在看窗外的世界,这种感觉很温馨,让我很有感触。”虽然这张照片并非使用专业单眼相机拍摄,而是用手机完成的,但曾佛赐强调,关键在于对工具的熟悉:“我用手机的长镜头拍下来的,因为我对自己的手机非常熟悉,所以能够拍出我想要的效果。”

摄影家曾佛赐在一次飞行中,用手机捕捉到了一位旅客的瞬间画面。(曾佛赐提供)

谈到如何用手机达成精美的摄影作品,曾佛赐认为熟悉器材至关重要:“你必须对手机很熟悉,这样才能拍出你想要的东西。”在他看来,无论是专业相机还是手机,只要掌握使用技巧,便能达到出色的效果。对他来说,摄影是一种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他擅长捕捉那些看似日常的小举动,并从中体会深刻的情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他对人情世故细腻观察的结晶。

澎湖道士画符。(曾佛赐提供)

无法回头的遗憾

摄影家曾佛赐谈起了一个心中深刻的遗憾。他提到,虽然经常在外拍摄,但很少拍下家人,“其实你在外面拍了很多,但反而很少拍自己家人,这真的很遗憾。”曾佛赐深感遗憾地回忆道,当他父亲过世时,他翻找相片才发现,自己拍的关于父母的照片极少,尤其是在父母健康的时候,“你以前总觉得还有很多时间,但真正发生了才发现,时间根本不够。”

“我买了相机那么久,却很少拍我父母的照片,这是我心中的一个遗憾。”曾佛赐说。(曾佛赐提供)

曾佛赐分享了他父亲生病的经历,当初他对父亲的病情并不太担心,“兰尾炎嘛,应该没什么大问题。”然而,父亲的病情反复,最后确诊为肠肉症,开了三次刀也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我一直以为我爸能够像以前一样健健康康的回来,没想到这次却是永别。”

今年七月还在医院过八十岁生日的曾爸爸。(曾佛赐提供)

时光的记录者

曾佛赐深感家庭照的缺失,并分享了他对摄影的特殊看法。他从不自称摄影师,而是喜欢称自己为“时光的记录者”。“我去拍别人的婚礼时,会告诉他们,我是来记录你们快乐的时光,不管这些照片好不好看,它们都承载了当时的情感和回忆。”他强调,相片是一个瞬间的定格,而这些定格的瞬间,往往成为回忆中最珍贵的部分。

新船下水仪式,遵守古礼,祈求收获满满。(曾佛赐提供)

曾佛赐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建议大家不管照片拍得好不好看,都应该多拍一些家人的照片。“我买了相机那么久,却很少拍我父母的照片,这是我心中的一个遗憾。如果有机会,大家真的要多拍家人。”他认为,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影像,更是人生故事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失去时,这些记录会成为一个无价的宝藏。

曾佛赐提到,虽然经常在外拍摄,但很少拍下家人。”(曾佛赐提供)

摄影家曾佛赐的故事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透过镜头记录那些平凡却重要的瞬间。相片或许只是一个瞬间的定格,但它却承载了无限的回忆与情感,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见证者。

曾佛赐渴望父亲能和他一起去领奖,可惜这愿望无法实现了。(曾佛赐提供)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