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演义:诗三百集萃流芳泽

钱念孙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日月嬗递,斗转星移。漫长的中国上古历史,经过以狩猎为主的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以农耕为主的商周时代。及至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解民情,常常派专人到民间采诗,以观风俗,知得失,治天下。

这是西周末年的一个严冬,当时豳国(今陕西栒邑西部)的一座农庄大院里,一群农夫,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蜷缩在一堆篝火旁取暖。他们又饿又冷,却只有秕糠野果充饥,只能在身上加些茅草御寒。他们不断地往火堆里添柴加草,仿佛那红艳、跳动的火苗,能把他们的饥寒和愁苦,烧得一干二净。

一个胡须花白的中年汉子,见大家都默默坐着,深深叹了一口气:“唉!太闷了,咱们唱首诗歌吧!”说着,他便沙哑地哼了起来:

原诗          译诗
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向西方,
九月授衣。        九月缝衣女工忙。
一之日觱发,       冬月北风刮得紧,
二之日栗烈。       腊月寒气刺骨凉。
无衣无褐,        粗布衣服无一件,
何以卒岁!        怎样过冬心悲伤!
三之日于耜,       正月赶快修农具,
四之日举趾。        二月大伙下田忙。
同我妇子,         约好老婆和孩子,
馌彼南亩,         送饭到田喷喷香,
田畯至喜。         田官老爷喜洋洋。

且说这首诗歌,名为〈七月〉,一共八段,此处节录的是第一段。全诗分月叙述农民一年到头无休止的辛勤劳动过程、悲惨生活境遇,以及自然气候和农事项目的变化。诗歌出语自然,质朴明快,既勾画了周代农民劳动生活的完整图景,又表达了农民们对遭受剥削压迫的怨愤。那位中年汉子刚一开口,大家都跟着唱了起来。歌声抑扬顿挫,充溢不平之气,低沉而浑厚的旋律, 随着火堆腾起的阵阵烟雾,在大院上空萦回、飘荡……。

正在这时,一个老头背着大背兜,敲着木梆,顺着院前的小路走来。他一听到这深沉哀婉的歌声,两眼顿时露出惊喜神色,急忙赶到院落边停下,从背兜里拿出刻刀和竹简,把大家唱的歌词,一字一句地刻在竹简上。

老头儿正弯腰刻得起劲,院里一个小伙子抬眼看见他,连忙嚷道:“哎,大家看,院外那老头儿在干啥呀?”

老头儿见大伙围上来,连忙拱手施礼,自我介绍:“各位父老兄弟,老汉受朝廷之命到民间采诗,正把你们刚才唱的诗歌,刻于竹简,准备带回朝廷呢!”

老头儿说完,见大伙仍用惊奇、迷惑的目光打量他,便接着解释道:“咱们周王朝,设有专管礼、乐的太师官,太师手下养有一批采诗之人。这些人和我一样,都是些能够识文断字,又没有子女的孤单老人,由官府提供衣食,专门到各地民间,收集老百姓所唱诗歌,是为‘采诗’。”

“你们采诗,有何用处?”刚才首先发现老头儿的小伙子,愣头愣脑地问。

“用处可大啦!”老头捋着银须,满脸自豪地笑着说:“我们采集的诗,从乡到邑,从邑到府,要一级一级呈报上去,直至献给咱们周朝天子。周天子了解这些诗,是想从老百姓所唱诗歌里,知道广大民众赞扬何物、怨恨何事、心里有何种想法、对国家有何等要求,以便顺乎民心, 治理天下。这在朝廷里叫‘观风’,也就是观察了解民情风尚的意思。”

“噢,原来如此。怪不得人们常说:‘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呢!”那位领头唱歌的中年汉子说。

“那当然。”老头儿接着道:“周天子不只广泛了解从民间采集来的大量诗歌,还在朝廷内部要求王公贵族和士子大夫们献诗呢!他们所献之诗,或由乐官配以音乐,在宴会及其他场合演唱,或由公卿大夫们,直接在天子面前吟诵。这些诗歌,多是逢迎献媚、歌功颂德的篇章;但也有直言不讳、针砭时弊之作,如大臣专横、政治动荡、官场倾轧等等,无不在吟咏之列。”

“公卿大夫还敢指责朝廷,胆子真大!”
“对朝廷不敬不怕杀头吗?”

采诗老头见大伙议论纷纷,有些不太相信他的话,急忙说:“敝人所言,句句实情,不信背诵一首〈北山〉,请各位聆听。”

原诗          译诗
陟彼北山,         辛辛苦苦登上北山头,
言采其杞。         都是为把枸杞子采摘。
偕偕士子,         堂堂能干强壮的士子,
朝夕从事。         从早到晚不息当差使。
王事靡盬,         王家的事儿无穷无尽,
忧我父母。         父母无依我难解忧怀。
溥天之下,         普天之下广阔无边,
莫非王土?          何处不是君王土地?
率土之滨,         四海之内人烟稠密,
莫非王臣?          哪个不是君王臣仆?

大夫不均,          执政大夫待人不公,
我从事独贤。         偏教我独个儿劳碌。
……             ……
或燕燕居息,        有人坐家里安乐享受,
或尽瘁事国。         有人为国事筋疲力竭。
或息偃在床,        有人吃饱饭高枕无忧,
或不已于行。         有人在路上日夜奔走。

或不知叫号,         有人从不知民间疾苦,
或惨惨劬劳。         有人忧国事朝暮操劳。
或栖迟偃仰,         有人悠悠然懒懒散散,
或王事鞅掌。         有人为王事手忙脚乱。
或湛乐饮酒,         有人寻欢作乐饮美酒,
或惨惨畏咎。         有人整天担心出纰漏。
或出入风议,         有人夸夸其谈说空话,
或靡事不为。         有人大小事情忙到晚。

由内容观之,这首诗的作者,显然是个官位较低的“士”。他看到自己终日东奔西忙,而那些“大夫”们却整天悠闲享乐,觉得世间无公道可言,不平之气,郁闷心胸,于是唱出这首充满抗议之声的诗篇。它所暴露的统治阶级内部贫富悬殊、劳逸不均、分配不公的现象,正和下层百姓与地方官吏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一样,因而老头儿一吟诵完,立刻博得众人喝彩。大家七嘴八舌,赞叹这位“士子”有胆量、敢直言,同时也夸奖老头儿记性强,如此长诗,一口气就背诵出来。

老头儿见大家赞扬自己,谈兴更加浓厚,恨不得尽己所知,将所有关于诗的事儿,都倒出来,却又故意卖个关子说:“各位是否知晓?朝廷收集诗歌,除了各地老百姓唱的民歌,公卿士大夫献的诗以外,还有不少宗庙祭祀诗呢!”

“庙堂祭诗?是怎么一回事?”
“快给咱们说说吧!”

老头儿见大伙果然被吊起了胃口,好不高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宗庙祭祀诗,乃是周天子或诸侯王,到宗庙祭祀鬼神、歌颂祖先、赞美朝廷功绩时,由专门歌舞队演唱的诗歌。这类诗,多半具有神异色彩,多是宣扬王侯威德之作,但也有些描绘周王朝及其祖先兴起和衰落的历史,达到了以诗记史的作用呢!”

老头儿清了一下嗓子,继续说道:“比如一首鲁国祭祀诗,名叫〈閟宫〉,全诗共九章:第一章追溯周始祖因上帝而生后稷之神奇事迹,意在说明鲁国与周王室同宗共祖;第二章叙述周王族开基建国过程,然后讲到鲁国分封,是鲁国的开国史;第三章从鲁侯受封写到鲁僖公,特别提到周王朝对鲁国的厚待,觉得无上光荣;第四章至第八章,依次写鲁国江山稳固、鲁僖公战功显赫、疆域扩大、国力强盛,以及举国多福的情景;最后一章则说明修建庙堂的经过和作诗赞颂的缘由。”
“一首诗讲这么多事,那该多长啊!”一位站在旁边的女子问道。

“问得好!”老头赞赏地看着这位女子,说道:“这是我见过最长的一首诗,共一百二十句,近五百字呢!此诗对鲁僖公有不少虚夸溢美之词,但也保留了西周时代鲁国发展演变的梗概。”

众人听了采诗老人的高谈阔论,都佩服他有学问、见识广。看看天色将晚,大家都邀他留下食宿。老头儿一摆手说:“你们生活已够艰难,哪能再添麻烦。再说我们采诗之人,走到哪儿, 哪儿的官府都管吃管住呢!”说着收拾好背兜,转身消失在雪地里。

却说从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经过五百多年积累, 朝廷掌管礼乐的太师们,收集了大量诗歌。他们对这些诗歌,精心编选,分门别类,按“风”(民间诗歌)、“雅”(贵族官吏诗歌)、“颂”(宗庙祭祀诗歌)三大类,进行加工整理,最后选出三百零五首,编成一部诗歌总集。当时,这部诗歌总集就叫《诗》,或按其诗篇之整数, 称《诗三百》。

春秋时代,群雄并起,各诸侯之间,合纵连横,交往频繁。许多王侯贵族、公卿大夫,以及穿梭于各国之间的游说家,为加强自己外交辞令,使语言含蓄婉转,且优美动人,常常借用诗句来表达意见和态度。这种风气越演越烈,以致一时形成时尚,上层人物说话办事,多引诗传情达意,证其得失,否则就觉得大失面子。

《左传》襄公八年(公元前五六五年)记载,晋国范宣子出使鲁国,意欲鲁国帮助晋国,讨伐郑国,但不便直接明言,同时也想探探鲁国对伐郑的态度,于是就吟了一段《诗经.召南.摽有梅》里的诗句:

摽有梅,          梅子一个个抛出去,
其实七兮。        果子剩下十之七呀。
求我庶士,        有心求爱的小伙子,
迨其吉兮。         不要错过好时机呀!

这首〈摽有梅〉,本是青年女子呼唤爱情的情歌。范宣子吟咏它,表示此时正是伐郑良机, 希望鲁国与晋国一起,赶快行动。鲁国季武子听后,心领神会,立即赋《诗经.小雅.角弓》里的诗句予以回答:

原诗              译诗
骍骍角弓,          角弓调适绷紧弦,
翩其反矣。          卸弦就向反面弯。
兄弟婚姻,          兄弟骨肉和亲戚,
无胥选矣。          相亲相爱别疏远。

由这几句诗,鲁国向郑国表示:咱们都是兄弟之国,你有事咱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就这样,一场政治交易,由赋几句诗,就顺利办成了。

《左传》襄公十六年(公元前五五七年)还记载,晋平公即位不久,一次大宴诸侯,让赴宴诸位大夫,赋诗并配乐舞,还提出“诗歌必类”,即要求所赋诗歌,应符合宴会内容。谁知齐国大夫高厚,赋诗“不类”,晋大夫荀偃立刻拍案而起,怒声喝道:“诸侯有异志矣!”认为齐国有叛逆之心,于是和赴宴其他大夫盟誓:“同讨不庭!”只因赋诗不当,几乎引发一场大祸,可见熟稔《诗》在春秋时期,是何等重要!

据后人统计,一部《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政治、外交活动时,引诗之句,竟达二百五十条,其中百分之九十五,都出自《诗三百》。

正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孔子对《诗》推崇备至,不只授徒讲学,把它作为主要课本,还多次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到了汉代,朝廷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地位,一下子被抬得很高,直至奉为“圣人”。爱屋及乌,孔子推崇的《诗》,也被看作重要经典,因而出现了《诗经》这一名称,并广为流传,沿用至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光辉起点。它对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生活,作了相当深广的艺术反映,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运用的“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广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诗经》如巨眼喷泉,一直流泽和滋润着中国诗歌这条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 哺育着众多才华卓绝的文人墨客。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而且早在古代就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十八世纪时,还传播到了欧洲。时至今日,世界上各种主要文字,都有了《诗经》的翻译本,《诗经》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

注1:这句话中,“诗”不是泛指一般诗歌,而是专指《诗》,即《诗三百》。全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 《诗》,就无法与人交际。
注2:主要参考资料:《毛诗注疏》、《左传》、高亨《诗经今注》、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转载自 正中书局《中国文学史演义》 钱念孙 着
壹.先秦至魏晋篇【第1回】古神话开篇呈异彩 诗三百集萃流芳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话说在那茹毛饮血、结巢钻木的生民之初,人类对自己的由来、日月的运行、万物的生灭、四季的变化,都感到玄妙莫测;对电闪雷鸣、狂风骤雨、凶禽猛兽、生老病死,更是怀有难以名状的恐惧。他们认为在人类以外,还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在指挥、控制着一切,主宰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于是,一切自然力在他们心目中,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如太阳成了太阳神、水成了水神、火成了火神、风成了风神等等。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炼丹 中国画
    刘商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 刘庭式坚持娶了盲女做妻子,两人一直白头到老,后来盲妻去世,刘庭式十分的悲伤,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隐士陶渊明的真实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烟火气息,也蕴含超然境界。归隐田园是他的人生归宿,他固守之,吟咏之,将其打造成充满诗意的精神乐园,并开创了自成一派的隐逸田园诗歌。
  • 他是庭院中咏梅吟霜的寒门书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抚琴的悲秋文人。他生于动荡乱世,怀抱治世理想,却长年辗转宦游,难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笔下的诗文,多慷慨不平之气,奔涌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声。
  • 近二百年历史的南朝,偏安烟雨江南,却缔造了绮丽诗文,上承魏晋风骨,下启隋唐气象。这其中,出身皇族的萧统,居储君之尊,纳才学之士,唱和诗赋,编纂文集,成就六朝以来最繁荣的文学盛况。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