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物系列——文人篇

【风云人物】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

:秉竹,图:柚子

韩愈不顾流俗,力排世俗讥议,作〈师说〉,提倡从师学道。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人气: 2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6月6日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省昌黎县,有韩昌黎之称;晚年时,曾经担任官吏部侍郎,也有韩吏部之称;谥号为文,所以又称为韩文公。3岁时父母去世,兄韩会抚养他,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

三次重考
韩愈早年流离困顿,发愤读书,六经百家的书,无不精晓。20岁赴长安考进士,考了三次,都未及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也没有成功。在科举路上韩愈并不顺遂,当了三次重考生。
之后,在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被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仍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韩愈廉洁、耿直、敢讲真话,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因此在仕途的路上始终曲曲折折,他数度被贬至鸟不生蛋的地方,有次更险些被皇上杀头。后来到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文以载道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文学是他最大的成就。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一种浮华而空泛的文体),提出了“复古”的主张。要求恢复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优良传统,摒弃当时盛行的骈体文章。韩愈带头发起的这场散文改革运动,在文学史上称作“古文运动”。

韩愈的学识渊博、性格豪爽、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因此交游广阔。像当时的柳宗元、刘禹锡、贾岛等,都与他交情深厚。韩愈在国子监任过职,又有很多学生。此外,社会上慕名拜他为师的人也相当多,因此,韩愈在文坛上具相当大的影响力。在他的倡导下,骈体文的地位竟逐渐被“古文”取代了。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他宗奉儒家一贯的传统,认为文章在佐助教化,读古人的典籍,在效法圣贤的长处;写文章时,应该宣扬圣贤的精神,文以载道,不做毫无补益于社会人群的文章。
 
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此外他的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古文斗士。
韩愈的文学创作
兹仅略举韩愈的四篇文章,谈谈他的文学主张与创作:

〈师说〉
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唐代的士大夫总是自恃高人一等,轻视道德文章,不学无术,不肯从师学习。韩愈不顾流俗,抨击社会积习,力排世俗讥议,作〈师说〉,提倡从师学道,主张所谓“师”,就是以人家为师、向人家学习的意思。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文章从正面提出了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从几个层次,针对当时土大夫中存在的不愿以人家为师的错误思想,做了有力的批判。

〈论佛骨表〉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迎佛骨入京师,向佛求福,保佑他多做几年太平天子;长安城为之轰动,国家糜费大量财富,早已盛行的佛教更喧嚣一时。所谓佛骨,是藏贮在凤翔法门寺里的一根传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指骨,唐朝人说每过三十年必须把它请出来一次,就可“岁丰人泰”。这时宪宗要把它请进京城里来,还要迎进皇宫,然后送到大寺院,让官僚百姓供养,这当然是一件劳民伤财的无意义举动。

皇帝的愚妄举动,百姓的宗教狂热,使韩愈的反佛思想再度被激发,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皇帝的无上尊严,他上谏迎佛骨表,希望皇帝采纳忠言,终止佛骨之事。当时身为刑部侍郎,本可对此抱事不关己的态度,然而他竟勇敢地上了这个表来劝谏,当然,扫了宪宗的兴,结果不言可喻。宪宗对表里所说的“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特别生气,要把韩愈处死,亏得大臣亲贵们解救,才免除一死,可是韩愈却仍难免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刺史的命运。

〈杂说四〉
韩愈的集子里有四篇‘杂说’,最有名为后世所传诵的就是杂说四首的第四篇。这篇讲的是伯乐和千里马。韩愈博学多能,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一心想要施展才干,报国利民。韩愈在仕途上一再遭贬,其内心之压抑、不平,可以想见。他对人才无人赏识,有切肤之痛,他以千里马自况自喻,借“马说”一吐为快。

“马说”的深刻之处,不仅仅是韩愈个人的不平而鸣,文章中从根本上论说封建制度的落后、腐败,往往使世家大族拥有特权,庸碌无能之辈,凭借稳固靠山,而享尽荣华富贵;多少英雄豪杰湮没于荒郊草泽之间;因此韩愈藉“马说”呼吁发现人材、重用人才、珍惜人才,乃当务之急。

文章借伯乐来譬喻能识拔人材的宰相,借千里马来譬喻人材,用简洁的文字,把应该识拔和使用人材的道理讲得很清楚,这不仅在古代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言论,即使在今天用人唯才的真知灼见也大可借鉴。

〈祭鳄鱼文〉
话说韩愈被贬到潮州后,当时潮州百姓正受河中的鳄鱼侵扰,民不聊生。韩愈到任以后,便召集地方上名流仕绅,商议除害的办法,最后韩愈挥笔写了一篇祭鳄鱼文, 投入溪中,加以祷祝,当晚溪中暴风雷电交加,数日之后,溪水干涸,鳄鱼群向西迁徙六百里,自此潮州就没有鳄鱼为患了。

本来溪水改道,鳄鱼迁徙,乃自然现象。韩愈因缘际会,为民除害,作了这篇祭鳄鱼文,受到潮州人民的推崇与爱戴。这篇祭文表现作者为民除害的精神,流露作者除恶务尽的决心。

文如其人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不合理的现象,作家便要把它诉诸笔墨。韩愈认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文章乃抒发个人感情,强调个人经历,对文章有密切的关系。文章要树立个性,要加强作家的道德修养。所谓“为文养气”、“文如其人”,从韩愈的诸多文章中,不难窥见韩愈经世致用的自我期许,以及他深沉恳挚的情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海瑞,明朝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明史》上说他:“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可见他个性耿直、操守严明。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 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琅邪阳都人、身长有八尺、气宇轩昂、人称“卧龙”,隐居于龙中,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书生。在三国演义里,他不但能呼风唤雨,又深谙奇门遁甲,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的请出这位“卧龙”之称的奇士高人,也是一连串高潮迭起故事的开端。
  • 伊尹是原本是一名弃儿,因养母住在伊水的旁边,故以伊为姓。他是一名厨师,身材短小、貎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志向远大,后来成为商朝开国的宰相。
  • 子产是春秋时代郑国人,他辅佐国君二十年间,不但对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而且他为人仁厚,时常济贫救危,故侠名远播,深受百姓的爱戴。
  • 宋朝仁宗皇帝在位的期间,出了两位名垂青史的清官:一位是陈希亮,一位是包拯。包拯享有“青天”的美誉,百姓崇拜他已几乎到了“神化”的程度;而学者把陈希亮与包拯齐名,足见陈希亮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官。
  • 丁宝桢清朝名臣,在山东、四川任官二十年内,曾三次被革职留任,但他仍不畏强权,不趋炎附势,敢做敢当,坚持正义,为民造福。
  • 沈括,字存中,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浙江钱塘人,父亲经科考中进士,当了地方官,沈括自幼随父亲游历四川、福建、河南、江苏等地, 耳濡目染之下,对各地政经颇为了解;二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守丧二年后,以父荫当上沭阳县主簿,因治理沭水水患有功,不久便升为江苏省宣州宁国县县官,后又调任河南宛丘县,沈括利用余暇潜心于医学及音律的研究,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完全了“乐论”一书。
  • “不成功,便成仁!”是一种壮烈的胸怀!勇敢的乐运毅然“抬棺进谏”,虽然差一点丧命,但终究把皇帝点醒了。
  • 屈原,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代楚人。他出生贵族,文笔、胆识兼具,对国家更是一片赤忱。可惜不被楚王重用,再加上权臣靳尚等人排挤、毁谤,因此仕途多舛,二次被放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