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1月23日讯】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是由宋齐梁陈四国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在北方,则刚开始是拓跋族建立的北魏,后来分裂成北周和北齐。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相对减少,经济和社会有所复苏,在城市和宫殿建筑方面也逐渐恢复建设。
建康的宫殿到了南朝末年,已经发展成中国最富丽的宫殿建筑。位于城北的宫殿区由三重宫墙所包围,第一重宫墙内设置一般机构、驻军及宿舍;第二重宫墙内则设置中央官署以及皇子居处;在第三重宫墙内才是皇宫,采取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古制。为了与北朝竞争,南朝在都城建设方面,将原本二层宫楼建筑增建为三层,大殿由12间的宽度扩大为13间,金碧辉煌。可惜在隋代陈而有天下后,将建康夷为平地,壮丽的宫殿不复可寻。
北朝的北魏原本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为了汉化与政策改革,将都城迁至洛阳。洛阳的规格和建康相仿,宫殿皆由三重宫墙所围,于此不再复述。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西魏,各自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周定都长安,北齐定都邺城。此时邺城已经破旧,东魏时二度征召民工七至十万人营建宫殿及城市。北齐取代东魏后,又大兴土木,使三十万工匠重建曹魏时铜雀三台、宫殿和园林等。与此相反,北周在武帝时期生活俭朴,下令禁止营造宫室,全国励精图治,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后来由外戚杨坚辅佐政事,杨坚逼迫皇帝让位,北周亡。
杨坚立国号为“隋”,他在公元589年攻克南朝陈国,重新统一了中国。
佛教的兴盛和佛教建筑的发展
在这段长达三百六十九年的纷乱时期,是佛教开始兴盛的时期。佛教在东汉时传入,最初只在少数人中流传,当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人民不分贵贱都受颠沛流离之苦时,自然而然会问自己:人为何来到世上?为何受苦?有什么方法可以解脱、逃离苦难?历史安排此时的佛教给于人们合理的解答与脱离痛苦的希望,佛教开始在各个阶层中兴盛起来,上自帝王后妃、直至平民奴隶,在佛普度众生的慈悲下,陆续皈依。
在神州各地,尤其是北方,佛寺开始被大量兴建,佛塔这种外来形式的建筑也因中国化而逐渐为人所接受。刚开始佛寺依循印度制度以塔为中心,塔里供奉着佛像。但塔的结构过于狭小,佛像无法居中而立,能进入参拜的人数也受到限制。于是就将佛像置于另建的佛殿里,此外佛殿墙壁还绘上佛经上所述佛的修炼故事以及天国世界美好殊胜的景象,对广传佛教起到积极的作用。慢慢的佛殿的重要性便与佛塔并列,随着佛教的不断中国化,佛殿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佛塔。
随着佛教在社会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佛殿建筑的规格也开始等同于宫殿建筑。光是洛阳一地,在西晋时期就有已有佛寺42间。北魏时期兴建的永宁寺(公元516年)是当时洛阳最大的寺院,它有一间规模与皇宫正殿相同的佛殿、一座高达9层的木结构佛塔、以及千余间僧房和附属建筑。
除了官方和私人营建佛寺外,还有个人发愿捐屋,以私宅改建而成的佛寺,例如梁武帝将其即帝位前的居处改建成光宅寺。这种私宅改建的佛寺无法规范其规模,如果原本的宅院带有园林,改建成佛寺后,自然佛寺也带有园林景观。
南北朝的当政者多崇敬佛教,在其提倡下佛教发展极为迅速。据记载,北魏末年仅洛阳就有千三百余座佛寺,而在北魏统治范围共有一万三千余座。在南朝首都建康有佛寺近500所,其余统治范围内则有二千八百余座佛寺,此时佛教十分兴盛。但祸福相依,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期发生二次迫害佛教的运动,前者由于笃信道教,后者则什么都不信,这二个皇帝下令禁止百姓信仰佛教,佛像佛经被毁、佛寺或收归国有或尽行拆除、僧人被强迫还俗,这就是史称“三武之祸”中的其中二个“武”之所指。另一个武帝是后来的唐武宗。三武之祸虽然对佛教的传播起到某个程度的阻碍作用,但后继的当政者通常在掌权后立即下令恢复佛教的地位,是以佛教仍能继续弘扬下去,终究成为中国人信仰的主流之一。
两晋南北朝的佛寺在历史的诸多原因下几乎全数消失,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座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是北魏时期所建(523年),为混合印度和中国形式的15层砖塔建筑 。
开凿石窟
佛教石窟的开凿,是这个时期另一项伟大的创建。几大著名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都从这个时期开始开凿。石窟的内部有仿佛殿形式、有仿佛塔形式,也有石窟的外观刻成佛殿形式,使石窟宛如一座镶嵌在岩石上的佛殿。石窟内部除了安置大小佛像外,墙壁还绘以彩画,描述佛经故事、修炼传奇、天国世界、凡间的善男信女和世俗生活等。这些文化遗产成为后世了解此时社会、思想以及建筑结构的最佳资料,因为此时的建筑物除了个别佛塔外,其余皆已消失在历史中。
建筑的创新和特点
木结构的建筑风格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起着变化。根据汉朝的画像砖上所刻的建筑式样,汉朝的木结构的外观比较平直,甚少有曲线出现,风格较为古朴端严。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宫室大量建造、木结构技术进步,使屋檐两端呈现轻微上翘的曲线,除了增加室内采光外,也使屋顶多了份轻盈感。传统建筑在汉朝时散发出来的古朴风格逐渐被技术改善所带来的变化转为优雅精致,并在后世成为传统建筑的主流。
小结
城市发展的时代风格与当代的思想观念、社会风气是一致,在这段漫长的纷乱时期,政治社会的一片黑暗导致人们的消极出世、偏好清谈玄学。在思想上消极避世,那么在作为上也极少可能奋而起之。加上若人们在颠沛流离时,潜意识里一直存着的客居心情的作用下,也无法期待城市会被妥善规划建设。种种原因,使此时的城市除了当政者所居的都城外,多显得残破没落。唯一在此时大放光芒的是佛教建筑。佛寺和石窟的广建使佛教修炼的内涵深植中国人的心中,修炼文化的形式在传统的黄老之学和民间修炼外,又多了另一种形式。修炼的观念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基石之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