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两千岁月 欧洲文化史缩影

从殖民地、基督教圣城 到现代媒体城

蔡大雅

人气 65
标签: ,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20期【历史追思】栏目

一提到科隆,相信大多数人会马上联想起它那有名的大教堂。但可能只有少数人知道,科隆在大教堂尚未兴建之前,就已经与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以及罗马一般,同被列为基督教的圣城。时间再往前移,可以发现科隆从古代开始就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而今日的科隆还以媒体取胜。

科隆的面貌在2,000年的漫长岁月中,随着时代的大势走向而改变。它的历史,可以说是微型的欧洲文化史。

根据考古发现,最晚于4,500年前,在科隆附近的莱茵河岸台地,就有先民活动的痕迹。约在新石器时代结束时,在今日的科隆老城区上已经开发成农耕地。在那个文明初始的时期,不同的种族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后又离去,但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对后人来说,他们几乎等于不曾存在。

视频:24小时连续拍到的科隆大教堂外景


从莱茵河对岸的Deutz眺望科隆大教堂。(新纪元)

从莱茵河对岸的Deutz眺望科隆大教堂。(新纪元)

古罗马帝国时期曾为首善之都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Rhein River)的交叉口上。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新纪元)

公元前罗马人征战来到莱茵河流域时,科隆这里是日尔曼人的地盘。凯撒在公元前57年征服高卢(今日的法国)和莱茵河以西的民族后,曾经向东越过莱茵河,进攻当时被称为蛮族的日尔曼人。他是唯一的一位成功带兵越过莱茵河的罗马将领。历史记载科隆在公元前38年建城,当时被称为“Oppidum Ubiorum”。

由于科隆位于二条重要的泛欧商业道路的交接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其迅速成为繁荣的城市与信仰中心。如同高卢的里昂一样,罗马人也在科隆建立一座神殿和祭坛,用来供奉罗马的保护神,所以科隆又叫做“Ara Ubiorum”。直到目前为止,考古学界尚未找到神殿的确实所在,据推测,神殿可能被建立在莱茵河中的小岛上,不知何时消失在历史洪流里。

由于罗马皇帝克劳迪的皇后,也就是尼禄的生母小阿格利皮娜,出生在莱茵河畔的科隆附近之故,科隆在西元一世纪被提为罗马下日尔曼行省的首都,称为“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缩写CCAA),科隆的英文“Cologne”(殖民地)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成为地区的首善之都后,罗马军队进驻,建造坚固的城墙以及全罗马帝国境内最长的引水道。城市基础建设的完备加上有利的地理位置,使科隆进入长达150年的繁荣时期,社会平静、经济发达、工业进步,在科隆制造的玻璃及陶器可以供应至帝国各地。

3世纪末,罗马帝国显出衰败气象,无力防守它广大领土的边界。位于帝国边境和蛮族交界处的科隆,开始受到异族的攻击或占领,高卢人、西班牙人、不列颠人,最后是日尔曼人洗劫并摧毁了这座城市。后来,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带领下重新夺回科隆,罗马人在对岸多伊茨(Deutz)兴建堡垒,并搭建第一座横跨莱茵河的木桥以沟通两岸。

此时科隆及其郊区的人口数约为2万,基督教已经流传颇久。在君士坦丁大帝尚未颁布〈米兰勒令〉(317年)宣布基督教合法前,科隆在公元313年就有了一位主教,在355年则兴建了第一座教堂。此后科隆逐渐成为西欧的宗教中心,科隆大主教的地位与权力之大,是连各国国王和教皇都不敢轻视的。

除了基督教外,罗马的传统信仰、犹太教以及日尔曼人信奉的神祇,都可以在科隆找到他们的立身之处和信众。科隆对信仰采取的宽容态度一直延续到现代,今日的科隆人很能接受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事情,并且对气功修炼等颇感兴趣。

中世纪发展为德语城市中首富

科隆在455年被法兰克人占领,罗马人在科隆建造的基础设备并未遭损毁,751年成为其王国的首都。法兰克人吸收罗马人较为先进的技术,同时也能与罗马人及其他族群和平共处,使得科隆相对平稳的度过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动荡时期。

850年第一座科隆大教堂(现存大教堂的前身)开始兴建,在这前后,科隆陆陆续续建造了许多教堂与修道院,以纪念殉道者和圣徒。当9世纪中,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意大利3个王国时(即今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前身),科隆由于地处东西法兰克王国之间,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北边的诺曼第人趁机进攻,在881年攻破科隆,大肆洗劫,除了大教堂和其他2座教堂外,城里所有的建筑物包括城墙在内,全遭焚毁。在城破之前,教堂内珍藏的器具圣物就被送到南边的美因茨,得以幸免于难。

10~13世纪末的科隆处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大主教同时也是城市的统治者,拥有司法、设立市场、铸造钱币的权力,并拥有公爵的头衔,是6个选帝侯之一,可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最初人们对欧洲中世纪的印象,多数是从人文主义者的描述而来,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期”,以衬托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主的时代思潮。随着对中世纪社会的深入研究,发现中世纪并非如人先前所想像的那般野蛮落后,当时的社会事实上相对的比较稳定和谐,只是在文化、技术、艺术等某些方面的发展,较之前的古罗马文明处于相对停滞落后的阶段。

科隆当时的文明程度在德国显然是居于领先的位置。在13世纪初,科隆就拥有自己的市议会;科隆大学在1388年即已成立,是继海德堡大学之后,在德国境内成立的第二所大学。15世纪中,科隆拥有第一间印刷厂。由于文化方面的发展,使中世纪的科隆不仅是宗教上的圣城,也成为思想界的重心。1475年科隆成为自由城邦,不受主教或国王的管辖。当时的科隆是所有德语城市中人口最多也最富裕的城市。

大教堂断续兴建经600年完工


科隆大教堂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德式建筑和装饰元素,于199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法新社)

科隆大教堂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德式建筑和装饰元素,于199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法新社)

1150年科隆遭受严重的火灾和瘟疫的双重打击,城市的建筑物被焚毁,人口减少。1164年科隆大主教将东方三博士(耶稣诞生时由星辰指引前去朝拜的贤者)的遗骨请到科隆,使科隆成为基督教的圣城。科隆除了大教堂外,还有12座大型的教堂与修道院。

1248年,第一座科隆大教堂因为火灾几乎全毁,科隆居民在原址兴建一座“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教堂”,以存放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这就是今日科隆大教堂的由来。工程在同年开工奠基,是以法国亚眠大教堂为蓝本而设计的哥德式建筑。由于资金筹措不易,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后完全停工,直到1880年终于完工,距离开工的年代,已经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

完成后的大教堂有157米高,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现在的科隆大教堂是世界第三高,也是第三大的哥德式教堂。教堂内部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祭坛上的三王圣龛存放东方三博士遗骨,供信徒朝圣。教堂的彩绘玻璃用镶嵌手法表现圣经故事的情景,透过阳光照射,使整个教堂内部笼罩在既神圣又神秘的气氛里。


科隆大教堂塔楼的楼梯井。(维基百科)

科隆大教堂教堂中殿,高达43米。(维基百科)


科隆大教堂双塔塔顶内部。(维基百科)


科隆大教堂主要入口上的浮雕,有一尊浮雕早已遗失。(法新社)


科隆大教堂窗户上的彩绘玻璃,用镶嵌手法表现圣经故事的情景。(维基百科)


科隆大教堂前广场上,唯一一块刻着字的石板,石板上的字句充满了预言和昭示的意味。(新纪元)

由于科隆是德国重要的大城市之一,在二战期间曾受猛烈的炸弹攻击。科隆大教堂被轰炸了约70次,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直到今日,维修的工程仍不断进行。

中世纪末恐怖猎巫运动300年


1450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曾历经过一段长达300年恐怖的猎巫时期。图为当时的火刑台,许多无辜的百姓因坚持自己的信仰却惨遭迫害。(新纪元)

大约从1450年,当中世纪社会接近尾声时,欧洲历经了一段长达300年恐怖的猎巫时期。最初是基督教会中的主流派视其他持不同意见的派别为异端,进行排挤清洗。之后迫害的对象开始延伸到具有独立思想的平民,他们被冠以巫师的罪名,交由宗教审判庭或俗世法院受审。

当时的欧洲社会从上到下,多陷入猎巫运动的狂热与恐怖当中。许多学者、教士及王公贵族纷纷发表论文,为迫害提供足够的“理论根据”。只要有人举发巫师,不需证据就拘捕,审判通常是秘密进行的。受审者往往遭受酷刑折磨,使许多无辜的人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服侍撒旦。

即使挺过酷刑的折磨,宗教裁判庭仍不会轻易放手,他们还有一套非常不公正的判断巫师的方法,受审者要活着证明自己无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例如在当时被奉为圭臬的《女巫之锤》里,列举了用来判断巫师的方法:将受审者绑在石头上丢入水里,如果沉入水中,就代表其清白无辜,否则就是巫师;受酷刑折磨时如果不会流泪,就是魔鬼的信徒等等。


1450年,当中世纪社会接近尾声时,欧洲历经了一段长达300年恐怖的猎巫时期。许多无辜的女性被宗教审判庭指为“女巫”,被送上火刑台,成为猎巫运动中的牺牲品。图为三名被指为“女巫”的女性。(新纪元)

对于坦白从宽的巫师,会依其罪行轻重处以监禁、劳役或火刑等刑罚。但对于女性,坦白从宽的意思,则代表着先绞后焚。数十万无辜的男女被送上火刑台。到后期,受害的女性占大多数。由于当时的社会只容许教士和贵族受教育,具有知识或自我见识的女性被冠以“女巫”的污名,加以任意虐杀。

作为宗教重镇,科隆也经历了这段蒙昧不光彩的历史。唯一可庆幸的是,可能由于科隆在思想领域上相对较进步,使之较早脱离猎巫运动的狂热,1630年后科隆即已停止搜捕巫师。

19世纪初成为普鲁士重要城市

法国大革命后,1794年科隆被法国占领,科隆作为圣城及自由城邦的历史就此结束,整个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成为法国领地。20年后拿破仑战败,科隆在1815年被划给普鲁士王国,成为王国首都柏林之外的另一重要城市。

迈入近代社会的科隆仍旧以工商业的发达着称,德国第一个工商会(IHK)于1803年在科隆成立,1826年设立储蓄银行(Sparkasse),1842年马克思在科隆《莱因日报》担任主编,1848年发生劳工抗争事件。

随着欧洲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科隆的城市建设持续发展。19世纪中建成一座固定的连接莱茵河两岸的桥梁,距离上一座桥梁的完成时间(953年)已经将近千年之久;19世纪末,由于城市继续扩大,城市的面貌不断改变。中世纪的城墙被拆除,改成环城道路;周围的乡镇被并入科隆的行政辖区;1839年铁路开通,科隆成为交通枢纽。

20世纪工商艺文并重 媒体见胜

一战后的威玛共和国时期,科隆继续和邻近乡镇合并,成为一座拥有60万人口的大都市。在市长阿登瑙尔(Konrad Adenauer,后来就任第一任西德总统)主政期间,科隆完成许多建设:大学、体育场、带状绿地和公园、商展场地以及当时欧洲最高的大楼等等。同时,德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在科隆与波昂之间开通。

在纳粹统治德国期间,盖世太保以科隆为中心,搜捕犹太人及其他异议人士,将他们送到集中营去集体屠杀。根据统计,直到1943年就有至少一万多名居住在科隆及其附近的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

二战爆发,美国参战后,同盟国联军对德国各大城市进行轰炸,科隆是德国重要的工商大城,所受的攻击非常频繁且严重。在262次地毯式轰炸后,城市里95%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原本60万人的大城战后只剩下4万人。

战后的科隆立刻进行重建,交通建设列为优先顺序,修复并新建连接莱茵河两岸的桥梁、延伸高速公路的系统网、建造在地下行驶的捷运系统、配合当代的交通观念与技术重新规划市区建设等等。

书店主人鲁德维希(Gerhard Ludwig)在1950到1956年之间,定期每周在科隆中央火车站里组织讨论会,让居民针对城市的各项议题提出意见。这间书店现在还伫立在科隆的中央火车站里。

科隆自古以来就是思想中心,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下,精神层面的建设并未被忽视。科隆商展为世上数一数二的大型商展之一,汇聚了世界各地最新的观念和技术。上个世纪80年代,在全球普遍处于经济景气时期,大量文人、音乐家、艺术家及画廊业者进驻科隆,科隆的画廊数以拥有人口计算,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型的、其中不乏私人设立的博物馆相继成立;科隆还产生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亨利波尔(1972年得奖)。

在所有文化领域里,媒体是科隆的强项。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科学园区时,科隆设立“媒体园区”以吸引更多媒体进驻。该园区占地20公顷,现在约有250间公司,其中60%为媒体及通讯业者。许多公立的私人电台、电视台都以科隆为据点。在世纪之交时,科隆是拥有最多电视台的欧洲城市。

此外,科隆成立专门培养媒体工作者的学校,还拥有一座全欧最大的摄影棚,占地35公顷。在政策配套方面,科隆所属的北莱因‧西法伦州建立一套资助系统,以提供电影制作的辅助。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组图:韩国仁川樱花公园 花海美不胜收
组图:一览意大利名胜古迹 个个经典
【飞向欧洲】意大利威尼斯—建在海面上的城市
【飞向欧洲】意大利米兰--最美丽商场名字特别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