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拯的“以孝为官”看古人的为官之道

心慈
font print 人气: 7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包拯在中国无疑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尊敬大多缘于他为官清廉与公正。

为官清廉 刚正不阿

他的影响之大,以至于在历史上成了个“箭垛”似的人物,人们把几乎许多对官吏人品的期望都在各类小说、戏剧中赋予给他:

“机智”——如断“牛舌案”;

“公正无私”——如“斩包勉”;

“刚直不阿”——如“力弹国戚张尧佐”;

“不恋职权”——七次上书“求外任”;

而他的《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林,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孤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以及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不从吾志,非我子孙也。”更是让古今多少贪腐之吏惭愧!

当我们钦佩于包拯高尚的官德,感叹于当今官员几乎不无腐败之时,也许不曾注意包拯还是个大孝子!

不恋官位,尽孝为先

《宋史.包拯列传》开篇就做了如下记载:“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也就是说,他有两次为了“尽孝”辞官不做!后一次还是在“里中父老”的久劝之下才勉为赴调!这不能不说包拯的孝行确实值得敬佩。

这在现在的人眼里看来,可能会觉得太迂腐,完全没必要,怎么能够为了“守孝”连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都不去实现——“当官”!试想,若无“父老久劝”那中国历史戏台上岂不少了精彩名角?

其实从这段记载,我们可看出,包拯不是为了当官而去当官,他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不是清廉、公正博取民心的“官德”,而是古人都力行的“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伦理道德。

明显地,后者的内涵包含了前者,前者只是后者在某一层面的具体体现。

无私无畏 无欲则刚

包拯只是在践行着时下同样熏陶着众人、百姓的道德伦理。循之者即为名士、清官;逆之者则为小人、贪吏。

包拯秉承了儒家的精神,在人生与仕途关系上处理协调,他深谙“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道理,他不迫切做官,也不迫切向上爬;让他做官就尽职尽责,不让做就无怨无悔地回家,既能在职责上积极有为,又能在仕途上洒脱豁达;心正则无惧,所谓“无私无畏,无欲则刚”大概就是说的他对当官的态度。

事实上,古人对当官的认识并不同于现代的人。

古人对当官的认识

《北周书.文帝纪》有载:“魏大统十一年春三月令:古之帝王所以建诸侯、立百官,非欲富贵其身而尊荣之,盖以天下至广,非一人所能独治,是以博访贤才,助己为治。若知其贤,则以礼命之。其人闻命之日,则惨然曰:‘凡受人之事,任人之劳,何舍己而从人?’又自勉曰:‘天生侨士,所以利时。彼人主欲与我共为治,安可苟辞?’于是降心受命。其居官也,不惶恤其私而忧其家,故妻子或有饥寒之弊而不顾。”

“于是人主赐以俸禄、尊以轩冕而不以为惠,贤臣受之亦不以为德。为君者诚能以此道授官,为臣者诚能以此情受位,则天下之大,可不言而治。后世衰微,以官职为私恩,爵禄为荣惠。君之命官,亲则授之,爱则任之。臣之受位,可以尊身而润屋者,则迂道而求之。至公之道没,而奸诈之萌生。天下不治,正为此矣。今圣主中兴,思去浇伪。在朝之士,当念职事之艰难。才堪者审己而当,不堪者收短而避。使天官不妄加,王爵不虚受,则淳素之风庶几可返。”

由此可知,上古时代,政治清明,民风淳朴。当官只是辅助帝王治理国家,有材则为,无能当引。为了让官吏能安心于国事,顾帝王赐予其食禄用以养其家室。后世堕落,官职被当成了谋取利益的门路,故奸诈小人、贪腐之吏从生。实大违古之圣道!

人心道德方为提振世风之本

北周时犹知反躬自省、效仿古道。再观当下之世道,更是小人猖獗,贤良受辱!为官者大概都忘了还有以上之道理,贪污腐败几乎人人都有!如此之国,何能长久呢?

其实无论是包拯的“以孝为官”还是古人“选贤与能”的为官之道。他们的社会都离不开一个重伦理、教化的人文背景,更离不开一个淳朴、清明的世风环境。

说到底,就是人心的良善、美好的一面有无得到充分的鼓励和激发,人心一坏,不重道德,什么样的事做不出来呢?那么多法律,那么多被判死刑的贪官前例,对社会、治官之道有多少影响呢?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包青天包大人,这您一定很熟吧!您可知道他是真有其人呢,还是小说上虚设的人物?那些历代流传的经典的断案,又到底是确有其事或仅只是文学上的文艺成就呢?这在台湾今日各地就有十一处祭祀包公庙宇的情况来看,包青天的故事依然是那么样的精彩,永远是脍炙人口又能牵动人心的不朽传奇。就让我们也来一探究竟吧!
  •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阁待制,真正担任了“谏官”的职务。他不但对皇帝有所期许,总是直言不讳的依真理跟正道来鍼贬时政,也引领了许多重大决策的订定。他曾经三次弹劾当时宠信的外戚张尧佐,甚至在第三次弹劾时,不惜在朝廷上甘冒触怒天颜的大不讳,不得不跟皇帝当面辩论起来,才迫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
  • 包拯的生辰如果照包公庙的记载无误的话,那么几乎可以经估算取得其相当具有参考价值的星图资料,据闻包拯是黄历二月十五日出生的﹙时辰这里未知﹚,由于当天正好是满月,而这样的月相对人格特质是有影响的;这样的人自尊心甚强,易一意孤行,会给人一种鲜明强烈的印象,不管在任何领域都能尽显才华。
  • 其次我想有占星经验的人,恐怕在了解包拯生平的时候,一定都会注意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色;包拯有一个困顿卑微的童年、明显严格的家教,还有无法施展抱负、仿如龙困浅滩的青年岁月。而终于经过了这一些磨练与考验的包拯,又有一个运命虽然非常畅旺,经历也实在有够劳碌的后壮年及老年。
  • 包拯是北宋人,曾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且先后出任京东、陕西、河北等路转运使。他因大公无私、不畏权势、清廉爱民,故素有“包青天”的美誉。
  •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官清廉,一生锐意改革积弱成习的朝政,虽然因为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从而功败垂成,但他忧国忧民、不计个人毁誉的精神,仍为后世所推崇。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