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惠:请珍惜每个太平日子

刘德惠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9月25日讯】当个人为生活中遭遇的磨难,而不平、抱屈时,相对于用血肉、用生命去串连1949那个大时代故事的先行者而言,我们应该为能拥有每一个太平的时时刻刻而感恩惜福。

当年在滇越边区奋战到最后的老兵司马纲指出:那时在中共叛乱冲激的局势中,唯有能冷静明辨敌我、站稳立场、走对方向,方能来到自由民主的台湾。

不知过去,就没有完整的现在和未来。谨揭载教科书里找不到的一些真实遭遇,抛砖引玉,让我们放下一切,用温婉的心去倾听、去关怀父祖辈们,他们的历史伤痛。

并告诉我们的政府官员对自己人民(不论是台湾人、外省人、香港人、海外华人、原住民)隐忍不言的伤,要去关心、抚平。

多少人承受无法言喻的痛

故事里有在823炮战,穿越炮火慰劳官兵的孙越、兼任游击大队长生擒日军的吴雨村、枪林弹雨中全身而退的崔连生的故事。还有当年第一兵团司马纲在战火中体验“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宿命。

许许多多的他们,谁也没料到,60年前,自己在年少离乡背井,投笔从戎,枪林弹雨与敌人肉搏战中,正演译著一出大时代的生离死别-“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苦难遭遇,多少人内心在承受着无法言喻的痛。

1949年孙越来到陌生的台湾基隆港时,心里只想着:“最好今后不再会有战争。”17岁离乡的崔连生感叹来台后军旅生涯的平凡、平淡,至少吃得饱、穿得暖。

感念国家恩泽并以行动回馈社会的周安兴坚定地表示:“台湾就是我的家!”司马纲历尽战场艰险,见证台湾文明发展,呼吁国人要珍惜。

孙越:最好不再会有战争

“孙叔叔……那是孙叔叔!”无论长者或年少的小朋友们,无论识与不识,孙越先生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老朋友;来在台湾从军中退伍后,他就像天使般,透过媒体和公益活动,亲切地陪伴着需要抚慰的每个心灵。

1949年5月1日,孙越随着部队搭乘海宿轮来到陌生的基隆港时,心中浮起的愿望是:“最好今后不再会有战争。”

1958年3月参与金门金防部话剧队,并经历了八二三炮战,那时孙越一面闪避炮火,一面在炮火间隙中慰劳官兵。

直到60年后,在总统府演讲《公益人生.尊重生命—生命如时序,四季皆可展其美》时,一开场脱口而出的竟是半世纪前的心愿:“最好今后不再会有战争。”

国难中 吴雨村从事地下抗战

荣民吴雨村先生,少时志为人师,却在家变、国难中,从事地下抗战工作。

部队退休后,吴雨村优游诗文,以读书、写作自娱,并将抗战打游击和经历烽火之惊险等心路历程,撰成《余生诗文存》出书问世。

1937年秋,吴雨村是湖南华容县小学校长, 1941年间,日军攻陷华容县,虽遭威逼利诱,仍坚拒出任日本“维持会”会长。之后转入地下抗战工作,兼任县级游击大队长,曾生擒日军2人,略报国仇家恨于万一,并荣获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颁发“精忠奖状”表扬。

荣民爱护台湾,立下典范

“台湾就是我的家!”1982年间,周安兴买下鱼池乡土地,并发挥土木专长,亲手建起这座新家。他说:“当他做这项决定时,就抱着安居台湾的决心。”

1949年随来台,退伍后安置大同农场垦荒,随后加入荣工处服务约31年间,全国各大工程建设中都有他的身影。并曾接受当年荣工处严孝章处长表扬。

退休后,周安兴喜欢垦地种菜。“只要别人吃得高兴,我就种得快乐。”菜园里终于有了收获,他们认为施比受更让人快乐。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夫妻俩成天忙着采收瓠瓜、南瓜和青葱等蔬菜,而周太太则负责分类包装后,送给左邻右舍同享收获的甘甜。

如遇家境清寒者,更是大把大把送到家。透过送菜的往来,周安兴观察到哪家邻居正遭受困难,便主动鼎力相助。

“送菜事小,服务为大。”周安兴认为,一生中深受国家恩泽,感念之余,只要力所能及,就要回馈社会邻里、乡亲。周安兴为荣民爱护台湾立下优良典范。

弹雨中全身而退的崔连生

嘉义农场的曾文水库湖畔有座蒋公行馆,平日有许多游客入内参观时,对于能看到 故总统-蒋公的亲笔书信,都觉得很稀奇。行馆原本给人肃穆又神秘的印象,随着开放为观光景点,却发现并没有传说中那种皇家式的豪华。

任职蒋公行馆管理员约30年的崔连生,回忆起八年抗战时期当兵的过程,顿时话匣子打开来,精神百倍。

91岁的崔连生,老家在河南省黄川府,1934那年,17岁的崔连生正在田里牧牛,遇到路过的军队士兵要求带路,不料到了目的地后,竟不肯放人。

父亲托村长先去看他,连长见他身体瘦弱,原想放他回家,没想到村长回说:“虽然瘦一点,只要养养就好了。”

“以为当兵能养胖点,因为军中有饭吃嘛,哪知……!”崔连生苦笑着说。

记得有次行军到河南十里铺,每人只发一小包饼干,10包下肚都不能饱一餐的干粮要撑上一整天,可见那时有多艰苦。

崔连生记得当时的部队曾和汪精卫部队交过手。1945年日本投降时,崔连生是在四川新八师,那时崔连生有回家的打算,但队上主任说:“还回家呢!怕走不到一半的路,又被抓去别的部队啦!”崔连生只好打消回家的念头。

崔连生回忆说:“有次开战,枪支射击过久无法退弹壳(枪管太热),老兵教他用水浇,问题是方圆十里都没溪流井口;后又有人教他保留小便,用来浇枪管。”

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几次死里逃生,能够从枪林弹雨中全身而退,崔连生直呼自己命大。

1949年,战事吃紧,部队辗转来到海南岛,台湾派船只接他们来台。军旅生涯虽然平凡、平淡,至少还吃得饱、穿得暖。

戴顶斗笠,穿着棉衫,部队下来后,崔连生在屋旁空地上,随意种点应时蔬菜自娱。走过抗战、戡乱的崔连生,老友们个个凋零,老家也没什么亲人好挂念,如今只有一畦菜园,陪伴着他安享晚年。

司马纲滇越边区奋战到底

历尽战场艰险 见证台湾发展 珍惜太平日子

“养精蓄锐不觉老,物换星移又逢春”

“两袖清风随缘过,一室和乐迎新年”

“以感恩心度日,用欢喜心过年”

享受挥毫乐趣的司马纲先生,独有的感恩欢喜、淡泊乐观的生活态度,从他每年在自家门前自题的两行春联内容可见一般。

经历大时代的战乱,闯过九死一生,辗转来台后,复见证半世纪以来台湾发展的文明价值,如今大家无论贫富,大都能平安过日子,司马纲认为,确实值得珍惜。

尝尽战场艰险,历经由弱转强、反败为胜的抗战,如长沙大捷等,司马纲皆有幸参与。抗战胜利后,在中共叛乱、冲激的局势中,唯有冷静明辨敌我、站稳立场、走对方向,尔后才能来到自由民主的台湾。

1949年,湖南局势颠危,司马纲担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办公室主任,参谋长兼100军副军长邓定远将军看出湖南省主席兼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有投共意向,即率同副参谋长和司马纲,搭上吉普车驶向衡阳华中长官公署报告情况,途经奉命缉捕的71军卫哨,所幸邓将军镇静如常,机警应变而安然过关。

后因土共阻挠,大势急转,邓将军乃转广州见白崇禧将军,后即追随政府,经昆明,转抵台湾。而司马纲则返回100军,在杜鼎军长指挥下,续在广西、云南、越南边区奋战到最后。迄至1950间,司马纲辗转到香港,1年后才扺台湾。

回想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司马纲体验到“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宿命,且见识到战争的残忍与可怕。他说:“农业社会,战争影响速度还算慢;而今高科技发达,危害程度将迅速扩大。”

今日繁荣安定,荣民功不可没

迁台后生活并不富裕,司马纲潜心于中国经典古籍,如易经、老子道德经等,从中体认:“人生多变,凡事不必太计较。”,含饴弄孙之余,司马纲寄情于行、隶、草挥毫间。

国军政府播迁来台后,蒋公和经国先生深察中国共产党“假、恶、斗”的邪恶本质,带领军民从“古甯头大捷”到“八二三炮战”坚持抗战,彻底粉碎共产党妄想并吞台湾的野心。

60年来,在全国上下一步一脚印的建设中,台湾已然成为举世瞩目的“反共堡垒”,而复兴基地能从风雨中走向今日的繁荣与安定,荣民伯伯们功不可没。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十年砍柴:有人情在就有家园
南越老兵出书反驳越共歪曲历史
英老兵纪念“扬子江事件”60周年
823老兵重回金门  吁政府照顾晚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