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西進西進 台商莫迷失在「致命吸引力」中

【大紀元1月1日訊】二十世紀的最后一年,中共交出一張經濟成長百分之八的漂亮成績單,國民生產總值也首度突破了一兆美元,尤其是股市,A股創了歷史高點,上海B股更以漲幅百分之一百三十六點六而居全球第一。可以預見,在今后的一段時日里,中共勢將大肆宣傳,充分發揮其對全世界資金「致命的吸引力」。

中國時報報道,無庸置疑,中國是二十一世紀潛力最大的市場,從台商近十年前仆后繼的進軍大陸,到近年港澳飛大陸班机几成台商包机現象即可以看出,大陸已是多數台商投資的最愛。

然而,這個大市場誠然予人万千憧憬,卻同時也危机四伏。九○年初台灣房地產業一窩蜂搶進大陸,九三年在朱ड基一聲「宏觀調控」令下而全軍覆沒的教訓不遠;如今再出發,大陸的經濟規模已丕變,個体經濟、集体企業早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他們轉型之快,競爭力之強,不僅國有企業望塵莫及,即已投入多年的外商都備覺威脅,仍以單兵作戰為主的台商在選擇投入時,實不可不慎。

日前由中共國家統計局局長朱之鑫公布的二 ○○○年國內生產總值報告,給人的第一感覺即是那樣的朝气勃勃,充滿誘惑和希望。然而,熟悉大陸官場文化的都知道,報喜不報憂乃是中共的傳統,只要仔細的研讀該報告,仍不難從這份金光閃閃,形勢一片大好的數字中看到中國經濟的問題和隱憂,這些問題和隱憂包括:

一、投資方面國家熱民間冷。据朱之鑫的報告,二千年前十一月大陸固定資產投資,不含個人和集体,總額是一兆零一百九十億人民幣,比前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一點七。至于民間投資部分,朱之鑫沒有提,也無任何說明。但稍早副局長邱曉華在其另一份報告中卻模糊的帶到一筆:「民間投資依然緩慢、不振,直接影響到國債投資的投資效應」。

投資是信心的重要指標之一,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中共官方大力投資,而民間卻不愿跟進,這里固然有信心的問題,也有投資目標的顧慮。例如去年中共發行各种國債四千六百多億,主要用于基礎建設、工業改造和西部開發,按照中共的构想,國家資金只是拋磚引玉,最后還是希望能引導民間跟進共襄盛舉,由此而產生乘數效應。但民間或信心不足,或顧慮投資報酬周期過長,反應十分冷淡。

事實上去年民間投資還是成長的,只是他們投資的方向主要是服務業和房地產。据統計,房地產方面僅前十月即比前年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四,而且投資多集中在東部沿海而非中共希望的西部。

至于外商投資方面,去年的協議金額也大幅成長了百分之三十六,達四百八十六億美元,但實際到位的卻只有三百六十二億美元,反而下降百分之二,這表示外商雖然看好大陸,卻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這一訊息值得台商參考。

二、銷售數据透露的隱憂。將銷售數据作為觀察市場和總体經濟的檢驗表,是許多經濟學者的研究方法之一。總体來看,二千年大陸的銷售為正成長,消費市場也較前年活絡。据統計,僅零售市場前十一月即達三兆多,同比增加了百分之九點八。不過這一數据并不表示市場已穩定复蘇,原因是二千年大陸放假多,有假日效應,去年餐飲消費增加十八個百分點,為消費增幅之最即是明証。

大宗物資方面,工業產品銷售率增長僅千分之七,表示大型產品仍未擺脫滯銷困境。例如電視、冰箱、冷气、洗衣机等,盡管去年一再跳樓大拍賣,仍難啟動市場。

再如石油、鋼材、水泥等一類大型物資的需求量,雖然也因加大公共建設力度和開發大西北等需求增加,但鋼鐵、水泥增幅仍僅百分之三,這里還有可能是因房地產活絡而增加用量,也有可能受大陸年初減產提价而出現的假性需求。至于石油方面,則不無受油价大幅調漲所使然。所以,從總的來看,固然市場是活絡了,但能否持久,卻仍需進一步觀察。

三、股市的潛在風險已高。大陸二千年的股市不凡,深滬兩地A股均創新高,上海B股更以報酬率百分之一百三十六點六為全球之冠。展望今年,受到國民生產總值上升,政府宣布開放式基金推出,銀行、社會保障基金,甚至考慮容許外資入市的影響,今年初或仍有一段榮景。此時雖然最誘人,但卻也是最危險的時期。

原因是,以上這些誘因摻假太多。就A股而言,指數雖然推上來,卻是大量新股增加所致。大陸一項統計指出,去年大陸股民有六成以上沒賺錢,四成三還賠本二成以上,是典型的賺了指數,賠了差价盤。B股方面,由于盤子小,拉抬容易,摘冠的主因仍有濃厚的政府行為。

更令人憂慮的是,大陸股市發展過快,由十年前不到二十億人民幣發展到目前約五兆,總市值已超出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五十,規模大,本益比高,且產業分布极不合理,再加上今年中共國有股將大幅釋出,還有深圳創業市場即將開市,其吸金效應不同凡響,潛在風險也同步增高。

四、人民收入不理想。据中共的統計資料顯示,二千年前三季,大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四千七百元左右人民幣,農村為一千五百元。依此類推,城鎮居民全年約為六千三百元上下,農村全年約二千元,雖然分別比去年上升了百分之八和百分之二點五,但仍遠遠落后于鄧小平二十年前宣示「本世紀末中國人均收入一千美元,達小康水平」的目標。

未達目標固然遺憾,但更為重要的是,農村收入未達目標,新的購買力就不易產生,以大陸目前產銷比約百分之八十弱,已供過于求,若長此以往,生產力過剩而造成的停工、下崗等老問題仍隨時可能爆發。若再加上加入WTO后對農業的衝擊,社會問題將不容忽視。

五、電子業的崛起使台商競爭激烈。二千年大陸經濟成長最大的功臣為進出口,全年總額為四千三百零九億美元,同比增長了百分之三十三點四。值得注意的是,二千年的進出口產品增長最快的是電子產品,顯示大陸產業結构已大幅調整,這對以電子為主力台灣產業,無疑是一項警訊。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台商無論內外銷都將受到大陸同業的激烈挑戰。

此外,大陸傳統產業出口額,百分之七十以上出口仍是由集体企業和個体占有,這一則表示大陸的傳統產業技術有所提升,對台商傳統產業出口构成競爭壓力。另一方面,也說明大陸國有企業仍未轉化成功,競爭力仍弱。朱之鑫在報告中稱「國有企業改革与脫困三年目標如期實現」,顯系政治語言。

綜上所述,大陸的國民生產總額誠然突破了一兆美元的歷史高點,但由于結构并不穩定,問題和隱憂仍多,市場固然大,但可能并不如外商想像中的理想。加之大陸市場自由化的程度提高,競爭將更為激烈;而大陸事業單位的人才、技術、管理等相應競爭力又都大幅提升,台商在選擇投資時,必須加倍謹慎。尤其要切記的是,人際關系在大陸固然很重要,但若為長久計,還應以謹遵法制為主,切不可因取巧而貪小失大。


    相關文章

    

  • 北京眼中的陳水扁 (12/25/2000)    
  • 中國西部旅游業大投資 (11/10/2000)    
  • 台商企業紛紛出走孤島進入大陸 (10/27/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