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罪,在一念之差間產生——記一司机在肇事后逃逸

【大紀元3月15日訊】1月22日(黃曆小年夜)凌晨7時許,上海鐵路公安處指揮中心接到報警電話:“交通路基礎公司鐵路道口發生惡性交通事故,一名騎自行車的販菜男子被當場壓死,肇事司机已逃逸!”

天空下著大雨,現場一片凌亂。

解放日報報道,死者身穿一套藍色的衣褲,腳穿長筒雨鞋,外披草綠色雨衣。尸体躺在距道口約20米的馬路上,頭部已被車輪碾壓過,地上盡是腦漿和血跡。死者身旁有一輛28寸男式自行車,后輪兩側各挂有一只長方形菜筐。

從鐵路道口鋼軌到尸体停留處之間,約20米長的地面上有一條較明顯的划痕,并有蔬菜、塑料碎片等物品散落其間。

15分鐘后,交警大隊副大隊長張虎、事故處理組警官高興、金國祥迅速驅車赶到現場。据先期到達的普陀區交警支隊民警介紹,案發時間可能在凌晨5時半左右,除一名過路群眾報警外,沒有目擊証人。

根据現場勘查,汽車与自行車的第一碰撞點應是道口的鋼軌旁,但從第一碰撞點到死尸停留處近20米的路面上,并沒有机動車緊急剎車后輪胎与地面的摩擦痕跡。警方初步分析,事故發生時,肇事司机沒有停車。

這是一起特大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就在警方對現場作進一步勘驗時,一名中年婦女急匆匆地飛奔而來,不顧民警的勸阻,強行越過警戒線,對倒在路邊的自行車和菜筐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一下子扑在車上悲慟地大哭起來。

原來死者叫俞國央,現年40歲,江西廣丰人。5年前,俞和妻子李某帶著3個年幼的孩子來到上海,在市郊桃浦鎮租了一間簡陋的民房住下,靠販賣蔬菜維持生計。

不論盛夏酷暑,還是隆冬嚴寒,俞國央夫婦每天凌晨1時就起床,先到農貿市場批發蔬菜,再用自行車運到10多公里之外的市區菜場,設攤出售。雖然十分辛苦,但總算衣食無虞。

1月22日這天,下著大雨,气候十分寒冷。俞國央夫婦還是按時起床,赶到蔬菜批發市場。由于是小年夜,考慮到生意好做,他倆特意多挑選了几個蔬菜品种,將自行車上的兩只菜筐裝得滿滿的。

按照慣例,妻子李某先赶到市區菜場鋪好攤位,等待丈夫將菜運來。可這天,俞國央遲遲未到,李某不禁有些納悶,心想丈夫平時很守時的,明知今天生意特別好做,為什么還不來呢?李某百思不解,只好耐心等待。到了7點鐘,丈夫仍未出現,李某開始焦急起來,同時,隱隱感到一种不祥的預兆。

恰在這時,菜場里有几個商販議論紛紛,“交通路出車禍了,有個男人被壓死了!”听到交通路出事故,李某的心立刻抽緊了,因為它是俞國央每天來市區菜場的必經之路。她豎起耳根,仔細打听,結果越听越心慌,當下顧不得收拾攤位上的東西,立即向汽車站飛奔而去。

于是,就發生了悲傷的一幕。

從現場歸來后,專案組的警官們聚在一起,對死者的自行車和菜筐進行會診。這是一輛飛翔牌男式載重車,有上海牌照,車主在后輪左右各加挂了一只菜筐。其中右邊一只菜筐有明顯的被撞痕跡:菜筐平面向內凹,一根鐵條骨架上有2處撞擊點。

經測量,上方撞擊點距地面72公分高,下方撞擊點距地面50公分高,兩點之間淨高22公分。這一高度和寬度,正好是大型車輛車頭保險杠的位置。專案組的民警,又找了几輛大客車和卡車進行實測,并走訪了有關汽車修理厂,証實警方分析是正确的。据此,專案組确定將大型車种作為查找肇事車的工作重點。

隨即,專案組對現場周圍的長途客運站、公交公司、停車場等單位進行了明查暗訪,許多駕駛員都反映見過事故現場,但沒有一個人看到肇事車輛。民警們還對100余輛外省市的長途客車逐一檢查,結果也未發現异常情況,偵破工作一時陷入僵局。

副大隊長張虎召集大家對案情再次作了分析,決定采取三點措施:一是立即向市局交警總隊匯報,通過總隊向全市出境道口布控查找肇事車;二是擴大調查范圍,全力尋找目擊証人;三是到相關道路張貼告示并通過報紙刊登“尋找証人啟示”,接受公眾舉報。

新世紀的第一個新年,專案組的同志們是在辦公室里度過的。2月6日,一個舉報電話使案情出現了轉机。舉報人稱,1月21日晚,他從江蘇徐州乘上一輛臥鋪大客車赶回上海。一路上,陸陸續續有乘客下車,快到上海時就剩下他一名乘客了。22日凌晨5時許,他早早地收拾好行李,站在司机背后,准備下車。忽然,大客車右側前方約3米處出現一輛帶菜筐的自行車,當騎車人通過道口時突然向左拐了一下,騎到了快車道上,与大客車的距离很近。大客車司机見狀后,尚未來得及調整方向盤,只听“轟”地一聲響,已將騎車人撞倒,并將對方拖帶了一段路。

“出了什么事?”這時,躺在前排臥鋪上的售票員被劇烈的震動惊醒了。

“沒什么。”大客車司机一面“平靜”地答道,一面繼續向前快速駛去。

這惊險而又可怕的一幕,目擊者看得清清楚楚,他本想提醒司机停車救人,但回頭一看,僅他一名乘客,到嘴的話又咽了下去,再抬頭細看,發現駕駛室右邊的擋風玻璃也被震碎了。

“太好了,這條線索太重要了!”副大隊長張虎高興地說,他立即請舉報人一起來到事發當天肇事車輛的終點停車場,通過查閱台帳,最終确定江蘇客運公司的一輛牌號為蘇C07184的客車有重大嫌疑。

根据已掌握的情況,鐵路警方在葛隆道口公安檢查站、各有關停車場進行了嚴密的布控,恭候這輛客車的再度“光臨”。

2月10日,万紅停車場報告,蘇C07184大客車已經到達。

這是輛亞星牌雙層臥鋪車,外漆白底藍條圖紋,駕駛室右側擋風玻璃系新更換的,連貼在玻璃上的“徐州至上海”的廣告紙也是新的,車前左側保險杠約有30公分長的一段地方,有明顯修補過的痕跡。經測量,死者菜筐上的撞擊點高度与這輛客車保險杠的高度、寬度完全吻合。舉報人被警方接到現場,經仔細辨認,确定這輛車就是當時所乘的肇事車。

然而,司机張某卻是新年后才開這輛車的,對節前的交通事故一無所知。專案組迅速与江蘇客運公司取得聯系,查明1月22日駕駛蘇C07184大客車來滬的是另一位叫王團結的司机。

只有抓到犯罪嫌疑人,才能最后定案。為了防止打草惊蛇,專案組一面指派專人悄悄北上,尋找王團結的蹤跡,一面布下天羅地网,設計引誘其上鉤。

2月12日凌晨,万紅停車場寒風瑟瑟,王團結終于露面了。一名便衣警察走近前道:“我們是公安局的,請你跟我們走一趟。”听到公安局三個字,王團結大惊失色,本能地站起來,拔腿就跑,但為時已晚,守候在四周的民警如猛虎下山,頃刻便將他制服。隨之,專案組連夜進行了突擊審訊,在确鑿的事實証据面前,王交代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犯罪事實。

現年25歲的王團結,系江蘇睢宁縣沙集鄉人,自1997年起跑客運。1月22日早上,下著大雨,能見度較差,當他通過鐵路道口時突然看見自行車,頓時慌了手腳,尚未采取措施就已撞了上去。事發后,他有過片刻的猶豫,但最后還是選擇了逃跑。

這本是一起意外的交通事故,完全可以通過正常程序取得解決,但司机王團結的一念之差,導致案件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他成了一名刑事犯罪嫌疑人,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有時候,人的一生的命運往往會在一個短暫的瞬間發生改變,這是我面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嫌疑人王團結時的最初感覺。

王團結,有一身結實的肌肉和一張略帶孩子气的臉龐,但是此刻坐在提審室里,那身肌肉全然無用,而孩子气的臉龐上充滿了難以言訴的愁苦。他才25歲,一年前剛剛結婚,不到一個月前妻子為他生了個可愛的寶貝。可是,因為這場意外的車禍,他無法照料正需要他照料的妻子,甚至沒有來得及親眼看一看、抱一抱他的女儿。此刻,他只能將臉孔深深地埋進手掌里,一點一點咀嚼著從心底里流出的苦澀和悔恨。

而這一切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在那個車禍發生的瞬間,他停下車,撥打報警電話,局面就會全然不同了。根据交通法規,意外發生的車禍,即使致人死亡,司机也不必承擔刑事責任。遺憾的是,王團結偏偏沒有這樣做,在那一剎那,害怕懲罰想盡快逃避風險的僥幸心理促使他繼續踩下了油門。“當時我沒有想得更多,我就是怕。”這一錯,換來的,也許是一生的追悔莫及。

王團結將因為交通肇事逃逸罪被提起公訴,并接受法律給予他的嚴厲懲罰,但愿類似的悲劇不要再重演了。

在桃浦鎮武威路沿線,散布著一些极度簡陋的民房,車禍受害人俞國央和他的一家就租借了其中的一間栖身。

屋里的陳設极其簡單,一床、一桌、几張矮板凳而已,而所謂的床不過是一塊鋪板架在了一摞磚頭上。乍看之下,真讓人難以想象俞國央夫婦及3個孩子竟然在此生活了5年之久。由于孩子多,負擔重,家鄉又比較貧困,俞國央舉家從江西來到上海打工,在老鄉的幫助下,做起了販賣蔬菜的生意。為了盡可能地賣個好价錢,他們每天要騎自行車將菜運到10公里之外的市區菜場出售。誰會想到這條來來回回的運菜之路,最后竟成了俞國央的不歸之路。

在這間屋里,唯一的裝飾和亮點就是貼在牆上的一張張紅彤彤的獎狀了,那是俞國央的孩子們從學校拿回家的榮譽。俞家夫婦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東西,除了他們的孩子。3個孩子,最大的13歲,他們自小便十分懂事,學習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嘗盡了沒有知識之苦的俞家夫婦咬緊牙關,再苦再累,他們也要決心憑自己的雙手供養孩子們讀書。但是,現在孩子們都被奶奶帶回老家去了,因為爸爸走了,家里的頂梁柱倒了,誰來掙錢養活他們呢?

獎狀的旁邊,挂著一張2001年的畫歷,在剛剛過去的1月和2月份上,畫滿了触目惊心的紅圈。在1月22日這個數字上,紅圈畫得特別大,就在這一天,俞家平靜的生活徹底傾坍了。被紅圈圈住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為了尋找到目擊証人,妻子李某和大儿子每天天不亮就赶到事故現場,舉著尋人啟事牌在寒風中默默地期待。房東告訴筆者,一位過路人十分同情他們的遭遇當場就准備捐錢,但是他們不肯要,他們說他們要的不是錢,他們要的是人,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的人。

慘禍發生后,妻子李某已變得憔悴不堪,頭上也隱隱生了白發。在我們的交談過程中,她几度忍不住輕輕啜泣起來,她的貼身口袋里,揣著一張丈夫早年的黑白相片,傷心的時候就拿出來一遍遍地揣摩。看著丈夫,她喃喃地說,等把這件事情解決以后,咱們就回家,再也不來上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