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中國人的愛情觀

【大紀元3月20日電】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思),這般心事有誰知?──明.山歌

在未曾直呼「我愛你」的年代,中國人怎么談情說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框架中,又伸展出什么中國式的愛情哲學?在傳唱千年的情詩情歌中,又訴說著什么樣的愛情向往呢?

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老祖宗而言,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愛情的開始。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民國十二年,詩人徐志摩回信給最愛護他的老師梁啟超時如此寫道。當時,梁啟超知道愛徒信仰的是「浪漫的愛」,他卻告誡,「嗚呼!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盡管浪漫的戀愛為年輕人所樂道,但那樣出神入化的愛情終不可得。更何況將來是否快樂?茫然如捕風捉影,而現在卻已先給予多數人無量的痛苦。

可是,徐志摩下定決心,要從自由中求得新生命、真幸福、真戀愛。因此他甘受社會撻伐,与出自父母之命的妻子离婚,再与陸小曼展開熱烈情愛……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民國二十年,詩人撞机而亡,然而他的愛情故事議論紛紛,至今未休。

古老的戀愛

五四運動時,正是中國文化解体之際。西潮成為救國之道,西為新,中為舊,新舊對立,水火不容。「自由戀愛」新思潮,討伐著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文學家胡适、林語堂想盡辦法「拖」,而年輕一輩則乾脆「逃」。名門閨秀蔣碧微在成婚前夕,与畫家徐悲鴻相偕私奔,逃到日本。蔣家父母在禮教聲名的壓力下,謊稱女儿暴斃,煞有其事的在棺木中放入石頭,瞞天過海。

「我的愛是無條件的,是可以犧牲一切的,是如猛光電火,非燒盡社會,燒盡己身不可的。」灼烈的情感在作家郁達夫致王映霞的情書中火一般地燃燒著;正如那個時代對愛情的看法。

在五四之前,在「數千年封建社會舊禮教」之下,談的又是什么樣的「戀愛」呢?老祖宗們可能會不知情為何物嗎?且讓我們來看看兩千年前的漢朝,一首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的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絕。」

這位深陷愛戀的多情人,忍不住心中濃烈激越的情思,不能自已的呼告「天哪!」要他与情人分開,除非是高山夷為平地,江水枯竭,更或是天地相合、世界毀滅方才罷休。一字字、一句句,斬釘截鐵,惊天動地,這「舊舊人類」追求愛情的心志,比徐志摩、郁達夫何嘗稍減一分。

最古老的情歌

而在《詩經》里,一首首更早的古老情歌,描寫著年輕男女在三月春天,相邀到水邊說說笑笑,或用桃李丟向心儀的男子以示愛;顯然自由戀愛的風气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了。在那時代,我們听到戀愛中的男女唱著「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相思;看到找不到情人的男子「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等得抓耳搔痒,急得團團轉。一位少女唱著:「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期待情人的小女子,嬌嗔的罵著:你要真心想念我,就撩起衣裳涉過溱水來看我呀,你要不想念我,難道就沒有別的男子愛慕我嗎?你這臭小子什么啊!背后真正的心思卻是,「傻小子,你還不快來!」

不論是相思之苦、相約的歡樂、幽會的緊張,所有新人類的愛情故事,老祖宗都感同身受了。國內首開「愛情社會學」的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覺得,一言以蔽之,「詩經要說的就是感情教育嘛!」

古老的情歌展現出愛情的一派自然天真。包括之后魏晉南北朝、明清各時代的民歌,大量的情歌總是不斷地以大自然的意象來比喻愛情。「桃葉复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怜兩樂事,獨使我殷勤。」愛情是這樣發乎天性,順乎自然的脈動。正如「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強調的「一生愛好是天然」,不須刻意苦修,不來自意志的驅策,兩個生命便得真性交感。

生者死,死者生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當「經典」的愛情發生時,主人翁會是什么樣的感覺?明代小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女」的故事中,男主角秦重素來平靜的心靈,如同雷劈「准准的呆了半晌,身子都酥麻了」,不就是現代所謂的「來電」?

浪漫愛一旦發生,經常是這樣天雷鉤動地火,失魂落魄、死生以之。唐人小說《倩女离魂計》里,女主角倩娘自幼和表哥青梅竹馬,然而父母將她另許他人。倩娘便因此一病不起,然而她的靈魂卻跟著表哥而去,兩人一同生活了五年,直到回鄉后,靈魂才与軀体合一蘇醒。倩娘為愛而靈魂出竅,听起來似乎是個靈异故事,但是前台大中文系教授樂蘅軍認為這個故事為浪漫愛做了一個精采絕倫的譬喻,因為「人生若真情欠缺,雖生猶死,否則,也是形全而神虧。」樂蘅軍在「浪漫之愛与古典之情」一文中嘆道。

靈魂出竅在浪漫愛的故事中,不過是初級班,在明朝《牡丹亭》故事中,杜麗娘因為思慕夢中情人柳夢梅,就抑郁而終;然而她卻又在柳夢梅撿到她的畫像,鬼魂与之相親愛而又起死回生。作者湯顯祖在序文中直陳愛情是可以超越生命形式、超越時間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牡丹亭故事一出,即在明清兩朝家傳戶頌,揚州女子金鳳鈿讀成癖好,以之殉葬;婁江女子余二娘讀到斷腸而死……

原載光華雜志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有刪節


    相關文章

    

  • 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是哪一個? (3/20/2001)    
  • 只要你有好心情 (3/19/2001)    
  • 法國人大罵奧斯卡 (3/19/2001)    
  • 千年之謎輝煌揭曉——雷峰塔地宮開啟始末 (3/19/2001)    
  • 港二台主持曾被投訴態度輕浮 (3/19/2001)    
  • 愛情与陰謀–庫爾尼科娃炮制緋聞內幕 (3/19/2001)    
  • 《觀察家報》調查:英國人都在想什么? (3/18/2001)    
  • 林志炫:《花房姑娘》唱完很開心 (3/18/2001)    
  • 白冰冰開口唱探戈 (3/17/2001)    
  • 网戀付出的成本是什么? (3/16/2001)    
  • 偉仔嘉玲 緋聞車輪轉 (3/15/2001)    
  • 邱立本: 拒絕禁錮的文化符號 (3/14/2001)    
  • 雷峰塔千年地宮:一謎未解又添新謎 (3/14/2001)    
  • 2001年全球娛樂圈最被關注的愛情 (3/14/2001)    
  • 永不褪色的愛情–追憶好萊塢世紀情侶 (3/14/2001)    
  • 席琳-迪翁喜得貴子 (3/13/2001)    
  • 劉嘉玲梁朝偉緣份到頭 (3/12/2001)    
  • 周慧敏:你是如此難以忘記 (3/12/2001)    
  • 是許仙還是許宣-千年雷峰塔歷史掌故考(1) (3/11/2001)    
  • 婚姻啟示錄4:愛情与婚姻的牢靠系數 (3/9/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