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趣事

研究:人性本善 嬰兒天生愛助人

【大紀元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于佳編譯)中國傳統啟蒙典籍《三字經》開宗明義說:「人之初,性本善」,科學家似乎為這種人性本善之說找到科學印證。據《紐約時報》報導,在測試初生嬰兒與黑猩猩幼崽的對比實驗中,發現嬰兒們天生就熱於助人。

助人是天生的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考古人類學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副院長托馬斯洛博士(Michael Tomasello)在他的《我們為何協作》(Why We Cooperate)一書中寫道,如果一個18個月大的嬰兒看到一個陌生的成年人手裡拿滿了東西,需要有人幫著把門打開,或著要撿起一個掉在地上的衣服夾子,他們會立刻幫忙。

幫助行為似乎是天生的,因為它出現在父母開始教導孩子的禮貌行為之前。

托馬斯洛博士發現,幫助行為不會因為獎賞而加強,這意味著它不是通過訓練而形成的。這種行為存在於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對於何時開始教導社會規範,是有不同的時間安排的。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幫助行為甚至也可以在黑猩猩的幼崽身上看到。據此,托馬斯洛博士得到的結論是,幫助行為是天生的習慣,而不是由文化或父母後天培養的。

嬰兒會以提供資訊或實際行動幫助他人。從嬰兒滿1歲起,如果成年人假裝丟了什麼東西,嬰兒會指給他看。相反,黑猩猩的幼崽則不會給同伴指明。而當嬰兒對別人指出什麼東西時,看起來是要你去拿這個東西,而不止是分享資訊。

社會規範的認知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的幫助行為變得更有選擇性。從大約3歲開始,他們會與跟自己要好的孩子分享更多的東西。在這個年齡段的另一個表現是,他們會表現出對社會規範的更多認知。托馬斯洛博士表示:「大多數社會規範是有關如何對人友善的,因此孩子學習社會規範是想成為團隊的一部份。」

孩子不但認為自己應該遵守規範,而且還會讓他人也這麼做。雖然只有3歲,他們也會願意去執行社會規範。比如你教他們一套如何玩遊戲的規則,而後來加入的新人想要改變遊戲規則時,孩子們就會拒絕,有些還會激烈反對。

人類與猩猩之區別:共同意向

孩子們從何處得到團隊規則的概念的,也就是「這樣做這件事的我們」之意識呢?托馬斯洛博士認為,孩子先是獲得所謂「共同意向」(Shared intentionality),亦即「他人期待如何做」的觀念,從而才有「我們」這個團體意識。孩子是從這個「共同意向」發展出他們對規範的認知,以及希望他人遵守規範的意識。

依照托馬斯洛博士的見解,「共同意向」可以說是人類有別於黑猩猩的關鍵因素。人類的孩子團體會使用各種詞彙和動作來形成共同目標和協作行為。但是黑猩猩幼崽對其同伴的想法毫無興趣。

善用孩子助人天性:誘導式教養

如果孩子天生能幫助人和與人交際,那麼能否在育兒過程中善加利用這個特性呢?托馬斯洛博士說,誘導式教養(Inductive parenting)能加強孩子與他人合作的天性,所以最有成效。誘導式教養很簡單,只不過是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對別人會產生什麼效果,以及強調社會合作的道理。

他表示:孩子的天性中有利他的一面,儘管他們也有自私的一面。但家長要做的是令其社會行為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