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機場公司掛牌 放大鏡看客訴

【大紀元10月16日報導】機場公司化專題 (1)(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6日電)桃園國際機場公司將在11月1日掛牌,從機關體制轉型為企業化公司,軟硬體服務改革是一大挑戰,專業客服將登場,客訴要放大百倍處理,機場公司要讓旅客賓至如歸。

30多年來,桃園國際機場都以機關型態經營,制度難免僵化,對於旅客的抱怨,常和其他公務機關一樣,列為人民陳情案處理,結果陳情案不是轉知相關單位,就是在不同單位間轉來轉去,即使有答覆,旅客也不是很滿意。

桃園機場這幾個月來風波不斷,包括國際排名大幅落後遭立委指責、餐飲及手推車惹民怨、空橋斷裂成國際笑話、航廈在營運中整建造成不便等,最新的狀況則是行李分檢系統凸槌。

交通部機場改善小組公布的「旅客服務品質滿意度調查」顯示,民眾對機場餐廳收費不滿意度高居第1,其次是餐飲與地方美食選擇性,第3是機場周邊景觀,其他包括停車費、商店商品價格、停車方便性、聯外道路指標、航站天花板漏水、付費休憩設施、行李等候等問題,都讓民眾搖頭。

即將成為機場公司首任總經理的林鵬良,來自民間,待過長榮航空和台灣高鐵。他認為,機場團隊提升工作態度,做好顧客關係,是機場公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最大的挑戰。

桃園航空站約400名員工,大部分隨同移轉到機場公司,但因應公司成立新設的4個單位,包括行銷、財務、公共事務及工程,因缺乏專業人才,需對外招兵買馬,其中公共事務部門就是要做媒體公關及客戶服務。

林鵬良說,在機關體制下,員工不太重視顧客關係,機場轉型為公司後,光解決旅客當下的問題還不夠,要有更積極的態度,主動為旅客設想還有那些服務不足的地方,立即做服務補救。

他舉例,國外旅客第1次到台灣,要從機場到市區,如果搭客運不便,就要幫旅客想想看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協助解決旅客交通問題,也就是要將客服「由被動化為主動」。

林鵬良指出,以往機場接到1件客訴案,就只當做1件處理,其實應聯想到會有同樣客訴的人可能是數10倍、甚至100倍,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提出客訴。站在公司立場,每件客訴案都要慎重處理,因為當客訴案累積到100件時,可能代表已有1萬名旅客不滿,事態已非常嚴重,所以未來每件客訴案都要放大百倍處理。

機場公司化後,因人事鬆綁,公司可依實際需要設置相關部門,並網羅人才。桃園航空站主任魏勝之說,11 月起,公司運作最高指導原則就是「顧客導向」,客戶服務單一窗口,並有專人受理及追蹤旅客投訴案進度,也會盡快回應旅客問題。

魏勝之說,機場公司也擬和大專院校合作,由相關科系學生以實習方式到機場擔任志工,同時向航空公司退休人員召募「機場大使」,讓機場志工無論在數量或品質都有一定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