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人民幣可望升值 熱錢大炒物資

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期上揚 民眾怨聲四起

【大紀元10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台灣台北報導)亞洲國家因熱錢湧入,景氣已過熱,貨幣匯率升值太快壓力大增,讓亞洲各國央行忙防堵,擔心美國貨幣寬鬆政策,將導致更多熱錢流入亞洲國家。有專家指出,這是美國採取的迂迴策略,讓催動亞洲貨幣升值的同時,間接促使人民幣升值。但中國不如民主國家具有民意基礎的國會監督,恐難以站在有利民生的角度上制訂合理的貨幣政策。

亞洲國家近期貨幣急升,世界銀行(World Bank)昨(19)日發表報告指出,東亞正帶領全球經濟復甦,但強勁的成長吸引熱錢湧入,最終恐傷害出口和未來經濟成長,東亞國家應嚴防資產泡沫,以防止亞洲金融危機重演。

台灣:央行管制 受國會監督

台灣20日在立法院,多位立法委員關注貨幣升值話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在接受質詢時表示,因熱錢湧入,亞洲國家景氣過熱,貨幣匯率升值太快,如果有任何國家再印鈔票,尤其是美國,造成美元走貶,亞洲貨幣普遍將相對升值,各國到時會「非常累」。她贊成對於投機的熱錢,應該要有採取資本管制。

而台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到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時,針對新台幣匯率的合理價位,受到立法委員關切。

立委指出,近期不少專業學者、媒體批評央行死守新台幣30元兌1美元的匯率價位,彭淮南表示,「匯率」關係出口商及進口商,有一半的人支持,就很滿意了。但,對於外界批評,會虛心檢討。

他並同意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說法,熱錢短期大量在不同國家移動的資金,會對資本小的國家,造成金融市場的動盪。

立委賴士葆則在質詢中提醒,要關注新台幣合理價位對老百姓購買力的影響,他說,「不必替出口商擔心,他們自然會去做避險,新台幣在合理升值的情況下,台灣老百姓購買力會增加。」

中國:物價上漲VS經濟成長率

在亞洲貨幣中,近期最受矚目的是人民幣匯率,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有專家指出,姑且不論人民幣是被高估或低估,但是相較於台灣等民主國家,人民幣的管控缺乏國會的監督以及輿論壓力。

以台灣為例,中央銀行長期維持弱勢匯率,力守台幣32元兌1美元,就被外界批評獨厚出口電子業,使得以新台幣持有的資產縮水,造成進口原物料及民生物資價格上漲,也就是說,民主國家的政府匯率管控,也同時得考慮輿論反應。

事實上,近日中國糖、油、電物價頻頻上漲,連泡麵(方便麵)也因成本上揚,內容物悄悄縮水,中國百姓議論紛紛。而中國官方將在月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國譯作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坊間預期將飆升至3.9%,再創年內新高。

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19日發佈的報告中也建議,中國可以通過引導人民幣升值來抑制短期內可能面臨的通貨膨脹加劇之勢。該行稱﹐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進口成本﹐幫助抵消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官方多報導美國為救失業,強逼人民幣升值,但甚少談及人民幣升值對穩定國內物價的好處。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學家厲以寧甚至指出,為了維持9%的經濟增長率,應調高通貨膨脹的警戒線從3%提高到4.5%。

此番談話引發大陸讀者投書,「經濟增長是國家和少數人受益多,物價水平則是普通老百姓承受壓力最大。在收入水平無根本性增長的情況下,普通老百姓忍受高物價、為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代價埋單,這公平合理嗎?」

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指出,人民幣自然升值,有利進口物資價格減少,有利人民用比較低的價格買到舶來品,促進生活福祉。硬不讓貨幣升值的結果,賺了外匯,最後使國內物價普遍上漲,熱錢流入股市、房市引發泡沫經濟,對一般百姓而言,「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吳惠林指出,一般認為人民幣升值,將衝擊出口產業,「但是,不要忘了,中國現在出口產業,是用流血的輸出,把成本壓低,其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台幣也走過慘痛的教訓,1986年,台幣兌美元長期低估在40元,在美國強大壓力,再加上市場預期升值,熱錢大量流入,升值幅度又急又猛,使得許多產業缺乏時間調整體質,許多出口產業因此消失。針對,中國目前人民幣「騎虎難下」的情況,吳惠林建議「借市場力量,自然波動」還是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