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博覽

誰在貶低十九世紀的繪畫成就?

【大紀元10月24日訊】(紐約訊)(譯者註:Fred Ross先生是藝術重生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的創始人和主席。他自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藝術教育專業的碩士學位。他以教育者、演講者、蒐藏家、作家、畫家等多種身份活躍於藝術界,曾出版過有關19世紀藝術史方面的著作。本文原文為Fred Ross先生於2006年5月5日在美國油畫家會議上發表的會議主題演說。)

1850年到1900年之間誕生的畫作有99%都不是印象派或者後印象派的作品。相反地,它們受教於當時最好的藝術教育,展出於歐洲的年度畫展或巴黎的上流沙龍,是不折不扣的學院派作品。

現在,當「學院派藝術」這個詞語被使用的時候,通常帶有「小氣」、「平庸」、「單調」、「乏味」(petty, banal, mundane, and uninspired)等貶義的意味在裡頭。但事實上,所謂「學院派」的真正意義是為了在藝術訓練和創作上追求完美的極致而不懈努力,遵循嚴格的藝術準則學習與傳授技藝,並致力於在前人技法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而這樣的學院藝術卻被抽像派標以「壓抑」、「狹隘」和「膚淺」(oppressive, narrow, and superficial)的評語,並作為定論寫進教科書中,儘管事實與他們的評價正好相反。

19世紀中葉以前的那些偉大、或近乎偉大的畫家們基本上都能在藝術史上獲得相應的一席之地。但在評價1840年之後的藝術史時,20世紀的學者們卻摒棄了正常的判斷、描述與整理藝術史的標準。自20世紀中葉以來,課本中幾乎所有有關19世紀藝術史的段落都被重新撰寫以符合現代派藝術的需求和偏見。在這種價值取向下,只有那些打破了此前被公認的藝術規範的作品才被認為是重要和有價值的。

許多19世紀的藝術家們,因此遭到了和他們同時代的作家與詩人們完全不同的待遇——他們不僅在學校的課本裡遭到了不公正的評價,在許多文章、作品編目、藝術參考書和歷史書裡面也被有意地貶低和中傷。

除此以外,許多成功的畫商通過販賣那些僅用數小時而不是數週時間來完成的現代派作品賺得盆滿缽溢。他們沒費甚麼力氣便堆砌出大量所謂的「鑑賞妙文」或「精闢分析」來迷惑視聽。這些由利益驅動而寫出來的東西能夠保證被賣出的收藏品的價值。但長此以往,這些故意使用複雜或含糊表達方式的所謂「藝術語言」就麻痺了人類誠實的本能,使人無法弄清楚自己對作品的真實感受。

而許多支持現代派的「權威」人士、「權威」書籍或「權威」的鑑定機構就用這樣的語言逼迫正常人的判斷力屈服,乃至對他們的判斷力進行影響和歪曲。而這些語言如果不是出於「權威」之口,多半會遭到正常人的質疑和反對。

儘管這些語言曾一度被吹捧,但最終人們認識到這些不過是缺乏理性的不實之詞。就像「皇帝的新裝」裡面所發生的一樣,隨著一個人、兩個人把自己的真實感想說出來,最終真實的聲音會壓過虛偽的諂媚。而人們也將重新拾回曾一度失去的審美觀、以及和審美觀息息相關的人的尊嚴。而正是在人的尊嚴層面上,我們才能夠看到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以及其他19世紀學院派藝術家們的驚人成就。

不讓時代偏見扭曲歷史原貌是至關重要的。幸運的是,我們仍然有足夠的信息來源和證據來重新審視和整理歷史。這樣做的意義在於儘量使未來的人們通過他們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實的歷史樣貌,而並非我們自己心中所希望看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