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小企業推動深圳新股發行潮

【大紀元10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今年深圳首發融資的規模超過了上海。業內人士認為,這代表著中國的私營企業正在興起。

《金融時報》報導說,多年來,上海一直是中國資本市場無可爭議的頭羊,源源不斷的全國大中型國有企業在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但是今年上海已經被深圳趕超, 因為中小型的民營企業在深圳掀起上市熱潮。今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246公司已經融資336億美元。比去年翻兩番,且遠高於上海的241億美元。

投資銀行「中國首創」的資本董事長兼管理合伙人富爾曼(Peter Fuhrman) 說,「中國的決策者們看到了允許私營公司更多地進入私人股權資本流動的重要性。」

控制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市的中國證券監管委員會似乎已經大幅加快今年在深圳首次公開招股的批准。市場人士表示,證監會在股票發行數量、時間和定價上的參與已經減少。深圳的上市熱潮代表了小型私人公司將得到大量新鮮資本來源,它們通常難以從國有銀行體系獲得資金。

證交所對私人股本集團的吸引力也提高,它們的投資得到豐厚回報。高盛銀行在深圳四月上市的海普瑞葯業有限公司(Hepalink)投資了 500資的近獲得近200倍的利潤。

深圳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相對較小。今年首次公開募股的2200億人民幣($ 330億)與中國銀行在同一時間增加的新批出貸款6萬億人民幣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首次公開招股的火爆代表了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一步。去年深圳才推出創業板,一種面向創業公司的股票,就已經有91家自一月以來募集了110億美元 的資金。全球數據處理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在深圳上市的費用是平均占募集股資的4.4%,幾乎是上海交易費的一倍。

寫作關於中國股市歷史一書《私有化的中國》(Privatizing China)的作者豪伊(Fraser Howie)說,深圳的繁榮對中國國內投資銀行業,特別是小規模投資行極其有利。但只盯著大型國有企業的外國投資銀行則錯過了機會。

根據Dealogic的市場份額排名,前10名在深圳安排發行新股的銀行都是中資。只有三家外資銀行——里昂證券、德意志銀行和瑞士信貸 進入前50名。

高盛中國股票資本市場負責人托馬斯‧鄧表示,銀行已經投入了更多的資源,以贏得準備在深圳上市的小公司的業務。他說,「大多數的大型國有企業已經私有化,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一些小公司五年後可能成為大公司。」

被限制進行國外投資的中國投資者對快速增長的國內公司十分渴求,據評估比國外市場的平均水平高一倍。一些分析家懷疑,擠到深圳募集資金的公司是否在長期能 夠達到當前的增長預期,不必說還能成為國家甚至全球首強了。但是幾乎沒懷疑它們現在籌集資本的能力,在目前中國的金融體系充斥著流動資金的情況下。豪伊先 生說,「大量的私營和半私營企業渴望資本,它們的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