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倫敦奧運體育場設計:因地制宜+可持續

【大紀元10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成英國報導)倫敦2012年奧運會主體育場設計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外,倫敦奧運主辦方還要求體育場是「可持續的」,也就是在奧運結束後,體育場的規模可以縮小三分之二,適合舉辦規模稍小的體育賽事。近日,倫敦奧運會主體育場的設計師撰文披露了他們是如何構建一個與眾不同的體育場。

Populous建築師事務所的高級首席建築師羅德•希爾德(Rod Sheard)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網站上發表文章說,儘管他所在的事務所曾經負責了悉尼奧運會體育場的設計,使體育場在比賽結束後座位數量從11.5萬個減少至8.3萬個,但是倫敦體育場的「可持續性」目標卻比這要大得多,總共八萬個座位,其中有多達5.5萬個需要在奧運會結束後拆下來,僅保留2.5萬個。

倫敦奧運會體育場的地理條件使這一工作變得更加複雜,這個體育場位於一個小島上,小島的面積比較小,不可能像其它類似的體育場那樣修建。

建築師們的出發點就是把整個島修建成體育場,觀眾通過五座橋走進體育場,通過這些橋把「體育場島」和奧林匹克公園的其它部份連接起來。

建築師的下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利用小島的地理條件來實現臨時和永久性座位的分離。體育場島的南北之間存在六米的高度差距,因此建築師們決定採取挖掘和填埋的辦法,在小島上挖出一個永久性的碗狀盆地,2.5萬個永久性的座位就安排在這個「盆地」裡,其餘的5.5萬個臨時座位則會修建在這個盆地之上。

這種設計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把運動員、媒體所在的區域和觀眾區分開。媒體和運動員區位於與體育場跑道相同的底層,而觀眾則可以通過五座橋水平的進入體育場。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把觀眾設施安排在一個臨時的建築裡。倫敦奧運會的組委會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的要求,並且要求把賽後改裝體育場的成本降至最小。因此,建築師們在體育場島外面設計了許多豌豆莢狀的小屋,裡面安裝了各種觀眾需要的設施。把觀眾設施修建在主體育場外,還減少了建築的規模和複雜性,而且和類似的體育場相比,觀眾席和跑道之間的距離要近得多。

臨時建築部份的材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建築師們從室內活動使用的舞台上面受到了啟發,把體育場的臨時部份的材料設定為重量輕的纖維。有關這部份的最終設計還沒有決定,但是目前的構想是使這種纖維外牆從體育場的頂部搭下來,然後在體育場的底座部份交織在一起,這樣觀眾可以從體育場外圍的任何一個地點進入到觀眾席。

體育場的屋頂設計也經過反覆推敲,因為它需要既能夠提供靈活性,還要能夠保證體育賽事的光線。建築師曾經考慮使用鉸鏈來調節屋頂覆蓋不同觀眾席區域,但是這種辦法成本太高。最終的方案是使用纖維屋頂,工作的原理類似自行車車輪,這種辦法既滿足了輕便屋頂的要求,又能符合體育賽事要求的采光。

在文章的最後,希爾德驕傲的表示,倫敦奧運會體育場將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運動員、國家領袖、國際媒體和觀眾聚集的場所,而在賽後,它又可以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成為本地社區活動和聚會的場所,因此倫敦奧運會體育場設計成功的關鍵就是「把兩種設想,全球的和地方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