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慶祝「中壢小行星」命名通過 兩千多位師生歡喜見證

【大紀元2010年1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中壢報導)擁有七所大專院校的「中壢」,是中央大學所在地,更是客家族群的重鎮。為彰顯「中壢」在台灣的特殊象徵意義,中央大學將編號210035小行星命名為「中壢」(Jungli)。24日中大運動會開幕式,校長蔣偉寧頒贈小行星銘牌和模型給中壢市長魯明哲,在兩千多位師生見證下,讓「中壢」(Jungli)躍上國際,揚名宇宙。

蔣偉寧說,中大空氣清新、綠蔭扶疏,有「中壢後花園」之稱,一直是市民休憩好所在。中壢市公所協助中大前門、宵夜街之景觀改善工程,與中大互動密切。

蔣偉寧指出,中壢市是台灣族群最多元的城市之一,包括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和新住民等,客家人為主要族群人口,以客家庄著名。中大設有全球首創之客家學院,長期以來致力於客家學術研究和人才培育工作,彼此相得益彰。

中壢市長魯明哲為感謝中大頒贈中壢小行星,率領一級主管,繫上亮麗的客家領巾參與,並以祝福中壢「星星向榮」的紀念座回贈。魯明哲表示,中壢與中大同在一個生活圈,密不可分,中壢堪稱在外求學學子的「第二故鄉」,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

中大天文研究所周翊所長表示,中壢小行星是2006年7月18日由中大鹿林天文台林宏欽與廣州中山大學葉泉志利用40公分望遠鏡所發現,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CSBN)軌道確認和命名通過,今年9月23日正式名為「中壢」(Jungli)。

中壢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距離地球最近的距離約1.5億公里,繞太陽一圈約4.5年。2006年最早發現時,位於魔羯座附近,目前則在人馬座附近。

中壢小行星的發現,源自中大鹿林巡天計畫(Lulin Sky Survey,簡稱 LUSS)。該計畫自2006年3月啟動以來,以40公分望遠鏡進行小天體巡天觀測。截至目前為止,總計發現800多顆小行星、1 顆近地小行星 (2007 NL1)、1顆彗星(C/ 2007N3 (LULIN))。其中鹿林彗星是台灣首次發現的彗星,為去年(2009)全球最明亮的彗星,引起全球天文迷之關注。

周翊所長表示,要在浩瀚的宇宙中發現新天體,除專業,更需要恆心和毅力。每天太陽下山了,才是觀測人員工作的開始,日夜顛倒每天持續不斷的觀測,加上背後資料分析的縝密配合,才可能從茫茫星空大海中撈針,找到新的天體。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位於玉山國家公園,是東亞最高、國際上重要的天文觀測點,自1998年設立,除發現小行星之外,更參與多項重要的國際天文計畫,例如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合作泛星計畫(Pan-STARRS),大量搜尋及發現在太空中運行並可能與地球碰撞的小行星或彗星,已找到第一顆對地球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引起國際各大媒體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