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時事

中國低碳城的真面目

【大紀元2010年12月05日訊】在過去的一年裡,「低碳城市」這4個字在中國快速升溫,中國有100多個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在今年中國「兩會」上,它獨佔10%的提案。不過,中國建設低碳城市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下載觀看)

(新唐人記者宋風、周天綜合報導)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0個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也計劃成為以應用太陽能為主的「太陽城」。

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共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強度減少40%~45%。在這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中國就有超過100個城市明確表示願與低碳結合。「低碳」成為新一輪的投資建設熱潮。

據瞭解,目前業界公認的低碳城市的標準是,將建築、交通、工業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規劃,納入城市的整體運行規劃中,並能使整個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顯下降。

不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在接受《中國青年報》專訪時表示:「中國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報導說,在中國,不僅沒有一座城市有過可以量化的減排歷史,還出現了諸多建設所謂「低碳城市」的怪現狀。

目前,「低碳城市」不僅在數量上遍佈了中國的版圖,低碳發展的路徑還出現了多樣的方式,如,河北省保定市,渾身覆蓋著「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的「大廈」;山東德州「太陽能路燈」立於大街小巷;而深圳市政府選擇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合作,進行共建所謂「低碳生態示範市」。

不過這些計劃在姜克雋看來,很難「名副其實」。

2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一篇「以低碳城市之名再掀投資熱潮」文章,引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金兵的話表示,中國「光伏產業」95%的原材料需要進口,而生產太陽能的重要原料—-多晶矽是高污染性的,且中國多數多晶矽企業的環保標準不完全達標。李金兵研究員認為,「光伏產業」這種把碳排放與污染留在國內的現象,是「嵌入式碳排放」。最終,中國人「自己不得不置身於這種碳排放之中。」

作者「幾又」認為,經濟發展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反覆折騰。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他說,「實際上「短命」建築屢見不鮮,社會存量財富增長緩慢,尤其是居民收入增長乏力,內需久提難振。」

他質問當局,「中國經濟歷經30多年的發展,理應創造出的巨大存量財富到底是高效的流向了社會,還是被大量重複建設和低效建設等消耗浪費?」

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中國「光伏」總產能超過23萬□。一些專家對光伏產能的快速擴張表示出過剩的隱憂,但這並沒有阻止狂熱的投資者和地方政績的驅動力量。

可持續發展專家侯賽因?安瓦爾此前表示,「據世界銀行說,中國空氣和水污染的潛在成本,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10%,也就是說,生態損失高於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