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疑難雜症一手包 鄉鎮市長溫情深耕

【大紀元2月15日報導】變動中的地方–縣市升格專題3-2(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15日電)從蚊子館、水溝蓋到路燈,鄉鎮大小事瞭若指掌,隨著縣市改制,108個鄉鎮市將走入歷史,鄉鎮市長長期深耕地方,解決民眾生活疑難雜症,也在地方自治史上留下人情溫厚的一頁。

就像電影「海角七號」裡的代表會主席一樣,「跑攤」,是一般人對基層民代最直接的印象。

擔任基層民代20年的台中縣大雅鄉長吳顯森笑說,「日時送人上山頭,暝時送人入洞房」,就是鄉鎮市長工作的寫照。平均一個月收到紅白帖上百張的岡山鎮長吳森發說,有時一個晚上趕個10幾場宴席,已是家常便飯,甚至常常自掏腰包「倒貼」。

除了跑攤,地方建設才是鄉鎮市長最主要的工作,從地方基礎建設、藝文活動到關懷弱勢,站在第一線的鄉鎮市長一刻不得閒。

擁有55萬人口的板橋市長江惠貞說,外界只關注新板特區豪宅林立,但板橋市近年來力推包括林家花園、接雲寺、慈惠宮、迪毅堂的「枋橋城古蹟文化園區」再造運動,推動社區電影導讀,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駐,以及實施生育補貼、低收入照護等政策,這些都是市公所與地方民眾共同努力的成果。

吳顯森則是發揮創意,開源節流,將大雅鄉閒置多年的「蚊子停車場」、老人文康中心及市政用地,重新規劃為觀光停車場、K書中心及鄉立拖兒所。他自豪地說,新規劃的托兒所首創視訊環境,讓家長在家也能隨時掌握心肝寶貝的學習情形,也有助托育品質提升。

談起服務地方多年的心得,鄉鎮市長們個個有說不完的酸甜苦辣。

喜歡和市民打成一片的江惠貞說,「板橋市民真的很可愛」,自從她當選市長以來,即使「變裝」逛菜市場,照樣被小販眼尖認出,大家爭相「一把菜、一條魚」熱情相送,一番推辭下來,讓她哭笑不得。就連夫妻失和、孩子不乖,民眾也會請她協調,讓她彷彿搖身成為板橋的「土地婆」。

不過,面對地方改制新局,鄉鎮市長們「幾家歡樂幾家愁」,也有人擔心轉任區長後,無法像以往一樣服務民眾。

吳顯森和吳森發已經磨拳霍霍,準備投入新直轄市議員的選戰。江惠貞憂心,區長沒有人事權及預算權等權限,轉任後也無法發揮應有功能。高雄縣大樹鄉代會主席林正文感嘆,改制升格太倉促,許多人根本來不及準備中年轉業,像他自己,已打算轉行做點小生意。

隨著地方改制,部分過去為民眾排難解紛的「鄉鎮市長」即將卸下民意的光環。從一個水溝蓋、一盞路燈到蚊子館,他們比誰都清楚鄉親的需求。不論未來要繼續從政或者轉換跑道,這群「歡喜做、甘願受」的「土地公、土地婆」,已經為台灣的地方自治史留溫厚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