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雲南重旱一片慘象 村民憑票領水欲哭無淚

【大紀元3月17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自去年入秋以來,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大部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乾旱。全省各地不少水庫乾涸見底,半年未見一滴雨,人畜飲水極為困難。近日,在富源縣富村鎮、黑泥塘村等幾個缺水特別嚴重的地區,村民憑票領水,也有村民不顧農業種植幾乎全部絕收,忙建水窖,不知乾旱何時結束。真是赤地千里,欲哭無淚!

昆明什麼時候下雨?這個問題最近被問了千百次。3月16日,省氣象局給出回答:至少在4月15日之前,雲南省仍將持續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天氣趨勢。除滇西、滇西南和滇南的部份區域降水略多以外,其它大部份地區降水比正常略少。

省氣象局一份《2009/2010年雲南秋、冬、春連旱中期評估結果》顯示,2009年秋季以來,雲南省發生了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連旱,目前乾旱仍在持續發展,並已經演變為秋、冬、春連旱。

半年沒下一滴雨 小春作物85%絕收

從早上7點到中午12點,富源村民楊能要往返四趟,從村裡新修建的集中供水點背回100公斤的生活用水,每天有一大半的時間花在取水上,估計這樣的日子要持續到5月底雨季到來。

在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旱魔肆虐,水比油貴,不少村民生存困難。由於乾旱影響,全縣40萬畝小春作物85%絕收。近10萬人和9萬餘頭大牲畜飲水特別困難。

3月14日,在尋甸縣被稱為「雲南最渴的村莊」——河口鄉石巖子村。沿途狂風吹起鋪天蓋地的黃灰,路兩側松林低頭,松針枯萎,不少幼樹已經死亡。駕駛員蔣勇說:「往年這個時候,滿山桃花梨花,風光無限,但今年只剩下些枯樁樁。」

這是一個居住著28戶104口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一個山凹裡,幾片小平房,村民們一戶挨著一戶。在村頭,看見村民們排著隊,有的提著桶、有的端著盆,正在守候從鄉鎮送來的水。隊伍裡老人們衣服看上去好久沒清洗過,婦女們臉上帶著苦澀,嘴唇已經開裂。

在困難戶李紹榮家,這位75歲的老人和老伴正吃午飯,桌上沒有湯,一點鹹菜和幾根蘿蔔條。櫃上落滿很多灰塵,乾硬的毛巾和抹布掛在牆上。老人捨不得浪費有限的「生命水」,每天只滴幾點水,用手濕潤一下眼晴。李紹榮說:「自從長眼晴,就沒遇見這麼厲害的乾旱。半年沒下一滴雨,小春種的蠶豆、油菜全死了,家裡的糧食也快吃完了。鄉鎮從去年臘月就開始給我們每天送點水解渴,否則日子沒法過。」

3個月前就斷水源 水比油貴

「白河新村因地質災害,2005年搬遷來這裡,這地方本身水源就缺,加上今年遭遇60年未遇的大旱,3個月前就斷水源,交通不暢,政府送水成本高,老百姓生存困難。」村民劉澤章說。

離白河新村6公里山路的猴子洞,也是一個自然村,村口幾位老人正靜靜地守候在一個小水窯旁,手指頭粗的一條水管正往小水窯裡進水。73歲村民周曉又說:「眼下整煙地了,一點水沒有,瞧著這些燒焦的田地心裡也焦了!」

這條小水管是鄉親們一家一戶集資,從3公里外的水源點採水,再經過三級泵站一級一級送達到這個小水窯。村民們形象地稱它作維持生命的「輸液管」。當地村民說,他們日夜派人守班。電費、電機費、買水管費、抽水費、值班費等加在一起,平均每戶村民已花費了1200元人民幣。「算下來,一噸水的成本比用一噸油還貴。」

連續幾個月沒休息的河口鄉幹部張應良說:「河口鄉是個回、彝、苗民族居聚鄉鎮、共有17個村民小組、263個自然村、6666人。類似白河新村和猴子洞藏於深山仍躲不脫旱情肆虐的自然村還有76個,這些山村自去年臘月就乾涸,有的要從十幾里外找水源,拉一轉回來前後要用5小時。交通不便,山路難行,鄉鎮送水成本高,汽車跑山路一個月要更換兩次輪胎。公路不通的要用馬車拉、牲畜運。」



中央氣象台3月15日公佈的「氣象乾旱監測圖」。看看雲貴高原都乾旱到什麼地步!(網絡圖片)

富村鎮村民憑票領水

3月12日中午,富源縣富村鎮鎮子中心的街道上,幾輛運水車停靠在路邊,車廂裡裝著的一個大帆布水袋,正通過水管給群眾放水。每輛運水車的周圍,都圍滿了群眾,每位排隊取水的群眾,都要先交一張水票,才能取到水。

整個富村鎮共有3萬多人,住在集鎮中心和周圍的有2.1萬人。3月9日以後,隨著水源點水量的緊張,富村鎮村民憑票領水。鎮中心居民領取了3800張水票,每張水票「面值」100公斤飲水。

每天上午,鎮上居民憑水票到臨時供水點免費領水,供水車駕駛員收取水票後,按照每張水票2元錢到鎮政府財務處兌取運費。「形勢所迫,只能採取憑票供水的辦法,要不然鎮子上那些餐館老闆也來取水,一次來取幾千斤水,水肯定不夠。」鎮幹部龍春華表示。鎮子很多餐館因為缺水,基本上已關門歇業。

往年,富村鎮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來自距離集鎮5.8公里的迤左水庫,該水庫在2004年經過擴建後,庫容量達到40萬立方米。如果在降雨量正常的情況下蓄水,基本能滿足全鎮群眾的用水需求。

但從2009年1月份開始,當地持續的高溫、乾旱和少雨天氣,迤左水庫去年的蓄水只有13萬立方米,不足其庫容量的三分之一,而這13萬立方米的蓄水,早在去年11月底已經見底用完。自從迤左水庫見底後,富村鎮集鎮片區居民的用水成了大問題。

黑泥塘村不顧莊稼絕收 忙建水窖

在距離富村鎮鎮中心大概8公里的黑泥塘村,這次大旱讓地裡的小春作物幾乎全部絕收,村民們要到三、四公里外一個水源點取水。眼下,這裡的村民顧不上地裡已經快要乾死的農作物,而是全力投入到小水窖的建設當中。

3月12日上午,當地村民正在靠近公路邊的半山腰處忙著修建水窖。「每家建一個水窖,可以存水30立方米,保證今後冬春季節的生活用水。」黑泥塘村委會主任羅光躍說,

今年的特大乾旱,加速了當地建設小水窖的速度。「黑泥塘村一共149戶人家,計劃建設水窖不少於110口,目前已經基本建好30口。」羅光躍說,

黑泥塘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歷來無固定水源,主要靠雨季蓄水。村子裡有兩個蓄水池,但在去年8月份已經乾涸,去年10月份以來,全村人畜飲水就已經嚴重緊缺。等水窖修好後,如果天氣還持續乾旱,村委會將考慮通過供水車往水窖裡儲水,先解決村民眼前的吃水困難。

緊挨著富村鎮的黃泥河鎮,也是富源縣受乾旱影響非常嚴重的地區之一。3月12日早上,黃泥河鎮小羊場村,建在村子一個山坡上的兩個臨時集中供水水箱前面,已經排出了幾十米的長隊。特大乾旱讓這個位於大山深處的村子在年前就已經斷水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