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招潮蟹新物種 澎湖西嶼現蹤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29日電)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施習德在澎湖西嶼發現招潮蟹新物種「賈瑟琳招潮」,他今天表示,這是近20年來,招潮蟹第1次有新物種發現,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施習德在澎湖西嶼發現招潮蟹新物種「賈瑟琳招潮」,他29日表示,這是近20 年來,招潮蟹第1次有新物種發現。(中央社)

施習德指出,歷經4、5年,蒐集印度西太平洋50多種招潮蟹標本,經由分子技術鑑定DNA ,確定分布於東亞與東南亞島嶼的「賈瑟琳招潮」為新發現物種,這是首次由東方學者所發表,相關研究登上今年初的紐西蘭國際期刊「動物分類學」(Zootaxa)。

施習德指出,過去在台灣西部曾發現到「北方招潮」,香港、中國福建等地也有此類物種的紀錄,後來他與研究團隊陸續在東台灣、北台灣、南台灣、澎湖、菲律賓、印尼等地,陸續發現到長相特殊,外觀類似「北方招潮」的物種,於是著手進行分子生物的研究。

施習德進一步與新加坡大學、琉球大學合作,比對超過50多種標本的資料,發現形態與DNA結構與過去所發現的招潮蟹完全不一樣,才確立新物種的產生。他指出,由於「賈瑟琳克倫」是招潮蟹的研究學者,所以才進一步將新發現的物種命名為「賈瑟琳招潮」(Ucajocelynae)來紀念其貢獻。

施習德表示,「賈瑟琳招潮」特色是右邊有1 個大螯足,下方連接的不動指有很深的兩個凹陷。「賈瑟琳招潮」棲息於潮間帶,從日本、琉球、台灣、東南亞等地分布到新幾內亞等國的島嶼,乾淨的沙灘是牠最喜愛的生態環境,他就是在澎湖的西嶼發現到大量「賈瑟琳招潮」出沒的蹤跡。

施習德說,從分子的角度來看,「賈瑟琳招潮」在地球應該已有數百萬年的歷史,和其他招潮蟹相同,牠們在口腔內過濾泥巴中可溶於水的藻類、細菌等有機物質後,再將泥巴吐出來,這些動作也促進泥灘地物質的更新。

招潮蟹是潮間帶生態系的優勢動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岸,研究學者相當多。施習德說,全世界自1987年後就沒有再發現新物種,這是近20年來首次由東方學者發表的新種招潮蟹,打破以往由西方人主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