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大補帖

看懂國際財經新聞真EASY(2)

二○○八年十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因為被那崩跌的油價嚇破了膽,開始祭出因應策略,把每日生產限額減少一百五十萬桶。

OPEC現在共有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委內瑞拉等十一個加盟國,日產二千八百八十萬桶原油。減產一百五十萬桶相當於減產五%,是相當大手筆的忍痛減產。

OPEC對外表示,此次減產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供給過剩」;但很明顯地其真正用意是希望藉著降低產量,來阻止油價繼續滑落。

那麼,原油價格在今後也會持續下滑嗎?

多數的有識之士,都認為油價遲早會再繼續上揚。以中長期眼光綜觀全球經濟,會發現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石油消費量,都在繼續地增加。

再加上接下來為了因應油田老舊的各種措施、以及海底油田的開發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像這些,仍有許多促使油價上漲的因素存在。

國際能源總署(IEA)也預測,原油價格將會確實地持續上漲,在二○一○年時達到一百零七美元、二○一五年時一百二十美元、二○二○年時一百四十八美元、二○二五年時一百七十五美元,然後在二○三○年時達到每桶二百零六美元。

若這份報告是正確的,那也就表示能以便宜價格買到油的時代,已告終結。油價一旦高漲,企業收益便會惡化,人們的薪資水準也會下降。如此一來,企業的設備投資與個人消費都難以成長,經濟將陷入衰退。

要安然渡過原油一桶二百美元的時代,新能源的轉換應用是不可或缺的。現在,日本把太陽能等新能源作為國策,以國家之力推行對新能源的轉換應用。

日本政府方針是希望把第一級產業目前約五十%的石油依存度,於二○三○年時降到四十%。「脫離石油依存」,可說是一項課題,也是一項緊急任務。

擁有新能源即握有世界經濟的鑰匙

●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已不可免

經濟要繼續運轉,資源勢不可免。但翻開歷史,人類對於資源的運用,從木炭進步到煤炭,再從煤炭進步到石油,不斷轉換成愈來愈有效率的能量來源。而現在,成為這個世界經濟原動力的資源,正是石油。

石油的優點是只要少量,便能產生出許多的能源。由原油精製成石油的技術也不困難,再加上又是液態,使用上很方便。而且蘊藏量豐富,一直到最近,和其他取得能源的來源比起來,都算相對便宜。

不過,原油並不是無限的。原油的蘊藏量到底還有多少,「再過二十年原油就會枯竭」、「至少還能再開採個五十年」等等,各種意見眾說紛紜,實際情況到現在還不清楚。由於新油田的發現或是基於開採技術的進步,埋藏量因而增加的可能性亦不是不存在。

但話雖如此,人類繼續這樣消費原油下去的話,原油總有一天還是會枯竭。而從防止地球暖化的觀點來看,人類也終究必需脫離像現在這樣的石油依存體質。無論如何我們需要將能源應用,轉換為石油以外的能源。

在這樣的時代,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近年相當受到矚目的,這就是所謂的「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因為是取自自然界的能源,故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具體來說,包括生質燃料、太陽能、風力等能源,都是屬於再生能源。

現時點的全球燃料消費量中,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不到二%,但根據美國顧問公司「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調查報告指出,到了二○三○年,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有可能達到十六%。

●邁向實用化的再生能源

在所有的再生能源中最受期待的一種,便是生質燃料。所謂的生質燃料,是指用玉米或甘蔗等植物性物質所製成的燃料,生質乙醇(生質酒精)便是其代表性產品之一。

生質乙醇在二○○二年時,全球全年生產量約二百億公升左右,到二○○七年時,已增加一.五倍到五百億公升。而巴西與美國,則是全球生質乙醇的前二大龍頭。

巴西的生質乙醇主要以甘蔗為原料製成,而且在巴西國內,強制規定汽油中需混合二十~二十五%的生質乙醇。美國的生質乙醇,則主要是以玉米及小麥製成。

以風力轉動發電機而取得電力的風力發電,其歷史較生質燃料更悠久,技術面也已然成熟。德國是全世界最致力於導入風力發電的國家, 其導入量估計占全世界約二十八%。

風力發電之所以在德國非常盛行,是由於運用自然能源取得的電力,能以高價賣給電力公司的緣故。也因此,企業與一般人民,都能安心地對再生能源進行投資。

而氫能源的開發,也已漸漸獲得進展。氫原本並不單獨存在於大氣中,是將水分解後使其產生氫,再令其與氧發生反應而發電。由於無需燃燒燃料,所以不像石油或煤炭等化石燃料那樣會排放二氧化碳。

而且其能源效率約有汽油的三倍。若能順利運用再生能源產生出氫能源,則氫能源也是對環境無害的一種理想能源。

在氫能源領域,現在最受國際矚目的國家便是冰島。這個位於北極圈的國家被稱為「火山與冰河之國」,而該國善用其豐富的自然環境,全國所需的電力有九十九%由自然能源所供應。

近年,冰島對氫能源投入大量研究,目標是二○五○年時,能實現完全不依賴化石燃料的氫能源社會。@(本文結束)

摘編自 《看懂世界經濟的第一本書:今天起不再怕看國際財經新聞》 如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