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

培養孩子的挫折忍耐力(AQ)

【大紀元5月6日訊】作者簡介: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專攻文化、文學、教育研究,為馬州「龍林學苑」創辦人暨校長,北美華人教育研究暨策劃協會會員,曾獲中央日報「海外華文創作獎」首獎,臺灣省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優選獎,曾為台灣新生報 [美國現象] 專欄作家,在台曾任高中、大專國文教師,並擔任文教機構教育訓練顧問,曾發表多篇文化、文學、教育論文。

前言

一位朋友將剛讀完的書借給我看,是莊桂香女士所寫的《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

朋友表示:作者在與躁鬱症搏鬥的過程中走了許多冤枉路,最後發覺:還是得勇敢地面對自己,並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

醫療對於病患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當然不容忽視,然而,無論是躁鬱症或憂鬱症,均屬於「精神的疾病」,「大腦的疾病」,或是「心的疾病」。心病還得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醫藥對於大多數的精神疾病,畢竟「亡羊補牢」的成份居多;相對而言,教育對於人類精神上的困擾,則有很大的揮灑空間,尤其與醫藥的「治病於已然」相較,父母師長若能自小培養孩子的內省智慧(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與挫折忍耐力(又稱「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 / Adversity Intelligence, 簡稱AQ),在精神上為孩子作最佳的引導,應可發揮「防患未然」的功效,讓人免除許多類似憂鬱症帶來的難以言喻的苦惱。

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從跳入萊茵河的夢幻曲作者舒曼,到舉槍了結自己生命的作家海名威,從數千年前自沉汨羅江的唯美詩人屈原,到前些年在愚人節跳樓自殺的港星張國榮,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在千思萬想解不開心中鬱結時,選擇走上絕路。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漫漫人生旅途中,任何人都難免遇到挫折,摔上幾跤,然而,有些人可以拍拍身上的灰塵,抬頭挺胸繼續前行;有些人卻因此一蹶不振,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走上了自戕或犯罪殺人的絕路。這是為什麼呢?

顯而易見,前一類型的人,處理危機的能力較強,在群體活動中應該較易與人相處;後一類型的人則得失心重,缺乏自知之明,處事偏激無彈性,不是孤芳自賞就是唯我獨尊。

爭強好勝本來是人之常情,但一個人若對輸贏經常耿耿於懷,無法坦然面對,又不能自我反思,反而採取逃避問題或責怪他人的態度,那就明白顯示出此人「心智不夠成熟」,缺乏自我調適的能力。

所謂「心智不夠成熟」,指的是什麼呢?即是缺乏一種自我反思、自我調適的智慧,亦即缺乏迦納 (Howard Gardner) 在「多元智慧論」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中所言及的內省智慧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缺乏內省智慧的孩子一般缺乏責任感,無法面對自己,無法正視問題,遇到挫折失敗往往輸不起,不是逃避現實,便是索性放棄,甚至有「玉石俱焚」的偏激心態。這樣的孩子得失心特別重,比賽贏了便得意洋洋,沾沾自喜,輸了便怪罪他人,哭鬧不休,藉以逃避自己該負的責任。

小華忘記帶作業去學校,老師檢查作業時,她不說自己忘了帶,反而表示:「我媽媽忘了讓我帶作業來學校。」好像一切都是媽媽的錯。

大明喜歡下象棋,可是只許贏不許輸,輸了便大哭大鬧,藉以發洩心中的不快。

面對以上這些情形,家長如果老是以「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以後慢慢會改善」,一味姑息縱容,便是在培養一個「輸不起的孩子」。「愛之適足以害之」,家長一定要考慮其後果,趁著孩子年齡尚幼,可塑性大,循循加以導正;反之,若捨不得糾正孩子的錯誤,一旦習性養成,就不容易扭轉回來,而許多後遺症往往於焉產生。

與其耗費龐大的心神與財力作事後的補救,不如積極地從教育著手,自小培養孩子自我反思的能力,學會自我控制,自我肯定,當自己的心與腦的主人,並建立起一種「輸得起」的開朗心態,如此才是根本解決之道,也才能「防患病情於未然」。

內省智慧與挫折忍耐力

也許有人質疑,許多精神疾病是源自遺傳,「遺傳因子會因挫折壓力等環境因素而誘發成病。」 (《三種靈魂》,天下文化,頁一七二) 並非後天人力可以改變。《三種靈魂》的作者莊女士甚至言及她的躁鬱症是慢性生理疾病,有其「不可逆」的病理機轉。然而誠如文榮光醫師在該書的序中所言:「即使是失婚女子,如果她有好的自我調適能力,好的工作,好的治療,好的支持力量,那麼她的病情將有可逆的轉機。」

可見「自我調適的能力」正是關鍵之所在,是人之所以能面對挫折,克服萬難的勃勃生機。而站在教育的立場觀之,此一「自我調適的能力」,正是迦納所謂的「內省智慧」,是為人師長父母必須兢兢業業,努力為孩子培養奠定的智慧,比起迦納所提及的其他智慧,「內省智慧」不僅是人類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基本智慧,更是一個偉大人物所不可或缺的智慧!

根據迦納的研究,人的內省智慧和人際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均是在出生以後三年的關鍵期內開始發展,並形成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由此觀之,「三歲定終生」一詞所言不虛。

相對於人際智慧的向外探索與追求,內省智慧指向人的心靈世界,係一種能夠自我反思,主宰自己,能夠瞭解自我和別人,並據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它還包括了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意識自己的內在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求,以及自律、自尊和自知的能力。 (《經營多元智慧》,遠流,頁三十三至三十七)

無論是「自我調適的能力」,或是「自我反思」、「主宰自己」、「自律」、「自尊」或「自知」,都是一個人在面對挫折時,不可或缺的大智大慧。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精神困擾特別多,尤其華人的教育觀多半急功近利,一心企盼投資在兒女身上的心血能有立竿見影的功效。教育上一味偏重智育的結果,往往造成學習上的種種挫折。試想,一個孩子從入學開始,便須面對多少考試,多少比賽,多少失敗,多少挫折?

面對挫折本身並非壞事,因為「挫折忍耐力」必須在挫折中培養,沒有挫折的人生恰似鏡花水月一樣不真實,又何從培養忍耐力?但若父母師長在孩子面對挫折時不能妥為引導,反而一味呵護、姑息或縱容,那麼,輕則造成孩子凡事畏縮,缺乏自信,悲觀憂鬱,一輩子不快樂;重則養成孩子「輸不起」的心態,性情孤僻,憤世嫉俗,偏激躁動,蠻橫霸道,猶如隱隱潛伏於社會一角的定時炸彈。

那麼為人父母師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忍耐力」呢?

增強孩子的自信,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一般而言,容易產生挫折感的孩子往往對自己缺乏信心,因此,任何橫逆來到眼前,便先懷有幾分恐懼,甚至抱持逃避的心理。此種心態之下,成功的機率大為降低,挫敗受傷的陰影旋即降臨;更糟的是,失敗的經驗累積多了,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孩子便不再對成功抱以期盼,甚至消極悲觀,自甘墮落。

因此,父母應設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至於如何才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呢?在此,不能不重提迦納的「多元智慧論」。

「多元智慧論」主張讓孩子適性發展,換言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語文、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肢體/動覺、音樂/節奏、人際、內省等各種智慧,父母與教師若能依據每個孩子不同的智慧予以適當的引導,孩子的學習將變得較為自動自發,同時也才能對自己產生自信。

我曾在課堂上問一群青少年:「有誰認為自己是聰明的?」

將近半數的孩子毫不猶豫地舉起手來,我心裏暗暗為這些充滿自信的孩子喝采。但當我再問這些孩子「為什麼認為自己聰明」時,所得的答案多半是:「我是全A (Straight A) 生。」或「我的數學 (或科學) 很強。」

問及那些沒有舉手的孩子:「為什麼認為自己不聰明」時,一位在我心目中藝術天份高得可以當小老師的六年級女孩,低著頭小聲地說:「我的數學不好。」

這令人心疼的答案使我想起:女孩的母親幾次對我強調,小了將近兩歲的弟弟,數學比姐姐還好;弟弟是數學神童,比他姐姐聰明多了。(或許這正是女孩缺乏自信的主要因素!如果家長本身對於人類的聰明智慧不能有真正的瞭解,極可能在教養兒女的過程中誤導孩子,導致孩子缺乏自信。)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父親要兩個兒子在眾目睽睽之下表演九九乘法,當一年級的小兒子正確無誤地說出所有答案時,這「神童」爸爸得意洋洋地對眾人說:「你們看,這孩子是不是好聰明?」他完全忘了旁邊那二年級的兒子正絞盡腦汁,汗流浹背,羞慚得幾乎無地自容。

電影 「The Book of Ruth」 裡,刻劃的也正是才貌俱不出眾的女孩露絲,自小在母親的鄙夷和出色的兄長陰影之下成長,因而一向缺乏自信,即使有一天母親突然發覺女兒竟然是打保齡球的天才,也不願肯定女兒的優點。母親的偏愛與成見,使得露絲的人生充滿了無盡的挫敗與灰黯。

孩子的挫折傷痛以及所有偏差的價值觀,往往是最親近的父母親人在無意之中造成的。其實,家長應瞭解:每一個人的智慧各不相同,在這多元開放的社會,行行都可以出狀元;因此,藝術天份高或肢體運動強,其實和數學成績優秀一樣,都是上天賜予人類的難能可貴的智慧。父母若能平等地看待各種不同的天賦,依據孩子的優勢智慧加以引導,進而補強其弱勢智慧,才有可能為孩子建立自信心,並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

讓孩子親自面對困難與挫敗

有些家長擔心兒女遭受挫折,儘量避免讓孩子參加各種競賽,甚或作假好讓孩子取勝,這種作法完全是鴕鳥心態。其實,挫折忍耐力本須在挫折之中培養,當家長自以為愛護孩子,把所有面對挫折的機會都一肩挑起時,正剝奪了孩子培養挫折忍耐力的機會。

有些家長在孩子遭受挫折時,一味厲聲責罵或冷言冷語,給予孩子極其負面的刺激。此類父母或許把孩子的挫折當成自己的失敗,一時之間無法坦然面對,因而忍不住口出惡言。這樣痛快的發洩也許紓解了自己心中的不快,但對孩子而言,失敗的苦果已夠令人難以忍受,偏偏父母還來個火上澆油,那種心靈上的創傷實難以彌補,而在此情形下,孩子也無法學會正面看待失敗,並在失敗之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個性偏激或叛逆性強的青少年,甚至有可能在強大的壓力之下走上極端或絕路。

然而,當孩子面對挫折時,父母究竟應採取怎樣的態度,才能有效地幫孩子培養挫折忍耐力呢?

記得有一回,兩歲半的兒子在湖邊泥地上摔了一跤,正待大哭,我忽然福至心靈,想起教他唱過的一首台語兒歌:「白鷺鷥,車畚箕,車到溪仔邊,跛一倒,撿到一仙錢。」 (意即:白鷺鷥,推著畚箕,推到溪邊去,跌一跤,撿到一分錢。)

於是趕緊問他:「有沒有撿到一分錢呀?」兒子不禁破涕為笑,一時忘記了哭泣。

我的目的是轉移孩子對創痛的注意力,對孩子而言,跌一跤已變成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了,說不定還真有撿到一分錢的機會哩。

轉移注意力,是克服一切焦躁不安情緒的好方法。這一招對於思想偏激、不可理喻的狂飆期青少年相當管用,對於尚不解事的稚齡孩子,家長尤須先轉移他的注意力,讓孩子暫時忘卻眼前的創痛,然後再慢慢加以開導。

以同理心對待成長中的青少年子女

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一般父母往往要求較高,因此,不論考試不理想或比賽未得好成績,均會讓父母感覺失望。其實當青少年遭受挫敗時,家長應以同理心看待事情並面對孩子,換言之,家長務須先壓下自己滿腔的失望、不滿或憤怒,對孩子表達真誠的同情與關心,以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同時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等孩子的情緒漸漸平復了,再以積極進取的觀念,或是自己從前受挫的經驗來開導孩子,鼓勵孩子「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黃太太在兒子拿了不好的成績回家時,心中當然不是滋味,尤其想到自己平日小心翼翼督導孩子功課,全付心力都投在寶貝兒子身上了,不料這孩子竟如此不爭氣。轉頭一看,兒子一臉的沮喪,想他心裏一定也不好受,不如先讓他平靜下來,待會兒再作檢討吧!

王媽媽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幫女兒準備演講稿,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家幫孩子練習,沒想到女兒一上台,演出完全走了樣,真叫她失望透頂。不過想到女兒心裏一定也不好受,還是先安慰安慰她吧!

這些家長都能以同理心看待事情並面對孩子,對孩子心靈的創傷實有相當的撫慰作用,若能在事後再為孩子作精確的分析,讓孩子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一切的競爭與挫敗都成了鍛鍊孩子心志的砥石,正足以培養孩子的挫折忍耐力以及積極向上的心態。

讓孩子學習獨處

我在一篇談「專注力」的文章中,曾一再提及讓孩子學習獨處的重要性,此際談到培養孩子的挫折忍耐力,仍不能不強調:讓孩子學習獨處,正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自己,觀照自我,省察自己內心言行的缺失,進而學會截長補短、肯定自我。而這一連串的心智活動,正是培養挫折忍耐力的有效方法。

當孩子獨自一人進行活動時,其實正處於一種「單獨面對自己」的狀態之中。人唯有誠實地面對自己,虛心反省,才能察覺自己的優缺點;相反的,一個孩子若完全無法獨處,時時刻刻必須黏緊了父母或任何親人,必定是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孩子,我們怎能期待他坦然面對橫逆,並安然渡過重重難關呢?

因此,當孩子獨自一人進行活動或安靜思考時,家長應儘量不要去干擾孩子,讓孩子習於獨處,並學會全神貫注於眼前於的工作、活動或思考之中,使孩子在自我省思的過程中增進自我的成長。

對於沒有獨處習慣的孩子,不妨讓他先參與「團體」的獨處活動,例如:參加團體靜坐課程,一方面孩子在團體活動中,較不易產生孤獨感;另一方面,靜坐本身是培養獨處能力和內省智慧的良方。當孩子習慣了團體的獨處活動時,再循序漸進讓孩子逐漸體會獨處的樂趣,比較容易達到效果。

作家 Jane Taylor 曾過說一段發人深省的話:「雖然人類一向自封為 「思考的動物」 ,然而唯有少數人值得被冠上此一封號,大多數人事實上從來不思考,但卻以為自己在思考。」

一個缺乏思考能力的人,當然沒有辦法自我反省,觀察自己的言行和心理,瞭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並以堅強的信心和毅力克服逆境。因此,容我再一次強調:自我反思是挫折忍耐力的基礎,而培養自我反思的能力,正須從學習獨處開始。

培養孩子另類思維模式

培養孩子另類思維模式的目的,主要是讓孩子在千思萬想解不開心中鬱結時,不必走上極端,而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另外一些解決的辦法。

現代的教育帶給孩子的,往往是一些浮面的知識,而未能讓孩子深入理解世界上的許多問題;其實,孩子更需要的,往往是一種向錯誤挑戰、向傳統質疑的另類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可以激發孩子的創意,引發出無數的問題與觀點,並使孩子在鑽入牛角尖或無法突破困境時,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結合創新的思維來解決問題。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另類的思維方式呢?家長可以利用說故事、唱歌、看電影,或與孩子一同討論文學作品時,幫孩子超越對該作品的表層理解,讓孩子深入瞭解其中的寓意 (moral),併進一步作另類的思考。例如:在為孩子講述龜兔賽跑的故事時,家長除了讓孩子學習以恆心毅力克服困難之外,不妨引導孩子體會失敗者 (兔子) 的心境以及勝利者在成功背後所流的血汗,甚至讓孩子說說如果他是烏龜,在勝利之後將如何面對失敗的兔子和觀眾?或者如果他是兔子,應如何在失敗之後調整自己的腳步?

讓孩子閱讀偉人傳記或殘障人物的奮鬥經歷,亦是培養孩子另類思維的好方法,因為那些人物克服逆境、邁向成功的經驗,正是孩子培養挫折忍耐力的一面鏡子,而其中許多天才的另類思維模式,尤其可供陷於困境中的人參考。例如:讀到數學家彭加勒 (Henei Poincare) 在一反自己平日勞神苦思的習慣後,坐下來喝一杯咖啡,許多想法油然湧現,一個困擾他許久的數學問題竟於隔日迎刃而解的故事後,孩子或許能體會出:「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讀了達爾文運用樹的意象幫助自己發展出進化論,孩子可能學會:遇到困難時,讓自己先沉靜下來,並從大自然中尋找解答。

此外,幽默感亦是一種另類思維模式。

幽默感是治病的良藥、保健的妙方,甚至可以提高免役系統以抵抗感染,可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憂鬱,進而促使肌肉放鬆,排除種種無形的壓力。

有人在自己七零八落的破車上貼著:”What the hell, it runs!” (雖是破銅爛鐵,但它還能跑啊!)

與其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窮得買不起好車,這樣的自我解嘲、敝帚自珍,不也是相當正面的另類思維模式?相反的,缺乏幽默感的人,特別容易為心情沮喪所苦,甚至鑽入牛角尖,無論如何無法突破困境。

一切突破窠臼,不按牌理出牌的另類思維模式,往往是困境中的明燈,是黑暗中的一線光明。一個人在挫折感鋪天蓋地襲來時,若能以另類的方式來思考事情,甚至以一點小小的幽默來面對逆境,那麼無論什麼疑難雜症,都無非是哈哈鏡裡的扭曲圖像,聳肩一笑,輕輕躍過,許多跳樓、沉江、舉槍的不幸便不至於發生,而生活中的許多壓力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挫折忍耐力的方法

人類的內省智慧往往從身份的認同開始發展,而所謂「身份認同」,簡而言之便是清清楚楚地明白「我是誰」。

要讓幼齡孩子認識自己,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孩子照鏡子,認識鏡中自己的外在特徵與細節;但要讓成長中的青少年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甚至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就不是容易的事了。然而,生活之中自有家長可以著力的地方,例如:

* 讓孩子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並肯定自己的優點。

* 讓孩子和自己的過去做比較,使之瞭解自己各方面的進展。

* 讓孩子在音樂或繪畫中沉靜下來,並利用音樂、繪畫來開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 讓孩子運用自己的體能與運動的天賦 (例如跳舞、打球、溜冰、體操……等) 發洩積壓的情緒,然後再以冷靜的心情、理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

* 讓孩子養成寫日記或筆記的習慣,用日記或筆記記下自己的活動與想法。 (日記的形式須有彈性,可以是文字或圖案,甚至是隨手塗鴉或素描。)

* 陪孩子下棋是極好的培養挫折忍耐力的活動,但家長千萬不要經常故意輸給孩子,務須讓孩子在挫折中培養挫折忍耐力。

* 和孩子玩一些輸了也有獎勵的遊戲,讓孩子瞭解:任何遊戲或比賽,盡力而為最重要。

* 利用錄音機、錄影機、照相機等機器,留下孩子的生活記錄與活動經歷,並讓孩子仔細觀察比較自己的各種表現,最好還能與孩子討論改進之道。

* 看完電影、讀完書、看完畫展,或聽完音樂會以後,讓孩子談談讀後感或觀後感,並俟機釐清一些不正確的觀念。

* 讓孩子多參與團體活動。在團體活動中孩子難免會遭遇一些挫折,這些團隊挫敗的經驗比起獨自承擔失敗的痛苦應較容易紓解,同時這些經驗,正可以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並欣賞別人;而另一方面,在與同一團隊的夥伴互相討論時,正可以學會更多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方法。

* 與孩子談心,有如對待知己朋友一般地深入傾談,讓孩子把各種經驗和感受與家人分享,同時把心中的困擾說出來,家長則可以藉機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喜歡在接送孩子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或夜深人靜之際,與孩子傾心交談並互相提供解決的秘方,因為在那零干擾的情境中,人心往往不設防,是傾談的最佳時機。)

最重要的,要讓孩子深切體會家人的關愛,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最終他仍會擁有家人的親情與支持。

下次我要贏你!

我永遠記得那一回在學校裡舉行的小棋王選拔賽。

多少孩子在棋賽失敗後總是一肚子不開心,有的哭紅了雙眼,有的躲到教室角落獨自傷心,有的拚命找對方的毛病,有的甚至發誓再也不參加象棋比賽了。

三年級的Wesley在與對手大戰數回合後不幸落敗,只見他笑瞇瞇地向對方說:沒關係,下一次我要贏你!

那次比賽的小棋王是誰,我已不記得了,唯有 Wesley 那笑瞇瞇的神情永遠銘刻我心,因為,我知道,能以如此正面而積極的態度面對一切挫折, Wesley 的未來永遠充滿希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