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本報專題 驚醒官員/ 吳揆指示研究:水庫淤泥當建材

淤泥變黑金 輕質骨材年商機24億

【大紀元6月1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維助、劉力仁/台北報導〕行政院長吳敦義上週四在行政院院會表示,過去大家認為水庫清出的淤泥百無一用,其實水庫裡的淤泥可以當建材。吳揆說,這是國家可以研究的方向,這樣就能把淤泥化腐朽為神奇,他指示經濟部、國科會等相關部會邀集專家共同研究。

本報5月石門水庫系列報導中,針對超量淤積訪問諸多學者專家,率先點出淤泥非廢土,可再利用燒成綠建材。吳揆上週在院會聽取經濟部「加強河川野溪及水庫疏濬方案執行情形」報告後,亦補充前中興大學校長顏聰曾告訴他的專家意見,提出淤泥變建材的政策指示。

經濟部表示,加強河川野溪及水庫疏濬方案,原預定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六千五百萬立方米的疏濬量,已提前於今年5月19日達成目標,這也是過去年疏濬量的二至三倍。

*台灣輕質骨材技術 業者探詢*

吳揆表示,由於短期大量疏濬,即採即售,目前南部已有土石供給過剩現象,但疏濬工作不能停歇,經濟部應加速土石儲備中心(土方銀行 )的建置作業,發揮調節土石供需功能。

中華輕質骨材協會秘書長、中興大學土木系主任陳豪吉表示,自由時報石門水庫專題見報後,超過二十家營建商、建築技師、建材行主動向協會探詢,希望了解台灣輕質骨材的技術能力及供應能力。

陳豪吉表示,過去十年來,中興、淡江、東海、成大、台科大訓練了許多博碩士生研究輕質骨材,這些人才都可投入市場,「技術能力絕對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國內市場還沒有建立,建商還是習慣從國外進口,尤其是中國大陸。

從事石門水庫淤泥燒結輕質骨材研究的三奕科技副總陳成吉表示,自由時報石門水庫專題見報後,他接到國內許多建築業者詢問電話,業者說看了報導後,才知道台灣也有能力燒結輕質骨材,不必仰賴國外進口,行政院長日前做出正面回應,對於默默從事淤泥再生利用研究的業者鼓勵很大。

*政院宜積極立法 帶動風潮*

但環團認為行政院還沒有捉到重點,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表示,一般砂石每立方米四、五百元,輕質骨材每立方米三千元以上,若沒有政策引導,大多數建商仍會選擇比較便宜的砂石。他建議,內政部營建署、公共工程委員會也要研究比照日本作法,在建築法規中明訂重大工程、超高大樓或大型橋梁興建時要加入「輕質骨材」,如此建商才會採用。

淤泥變黑金 輕質骨材年商機24億

〔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李文儀/台北報導〕石門水庫累計淤積量超過九千四百萬立方米,估計要花上一百八十八年才清得乾淨,其實學界認為淤泥深具再利用價值,若能燒結成輕質骨材,每年可以創造二十四億元的商機,是天上掉下來的黑金。

輕質骨材(又稱輕石)優點是硬度強、重量輕,可減輕高樓重量,但不改變高樓強度,如果興建橋梁,可以拉大跨距,減少橋墩數量,國外有超過五十年使用歷史,美國九一一事件倒塌的雙子星大樓,就是輕質骨材所興建。

中興大學土木系主任陳豪吉估計,建築市場每年應有二百萬立方米需求量,以每立方米四千元市價估算,每年應有八十億元市場。石門水庫每年清淤五十萬立方米,大概可燒出六十萬立方米的輕質骨材,市價約二十四億元。

國道六號南投雙冬的石灼巷跨越橋,則是國內首度採用輕質骨材的公共建設,扁扁的橋面有效減少水泥用量,也有利景觀。

國道新建工程局規劃組長廖肇昌說,為了評估水庫淤泥製成的輕質骨材是否可用於重大公共工程,因此先以國道上非主線的跨越橋測試,五十七公尺長的石灼巷橋委託學術單位監控至今,結構及強度一切正常,只要國內輕質骨材能穩定生產量及經過驗證的品質,將可大量運用在各項公共建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