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腸病毒引發紅眼症 台疾管局示警

【大紀元6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耀廷台灣綜合報導)腸病毒正流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3起校園急性結膜炎(紅眼症)群聚事件,為腸病毒感染;其中1起中部某小學檢出的克沙奇A24型,與2007年9至10月間,造成校園爆發學童感染紅眼症疫情的病原體相同,當年估計全國高達上萬人感染。目前全台紅眼症病例已連4週成長,增加5倍,腸病毒正是病因之一。

依據疾管局對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資料顯示,近4週全台紅眼症占總通報病例數的罹病人數,呈現上升趨勢,依序為千分之0.03、千分之0.07、千分之0.14、千分之0.16,尤其最近1週明顯高於歷年同期。

疾管局副局長林頂1日指出,這3所國小分別位於中部2縣市與北部1縣市,各造成34、26、29人出現症狀,分布在不同的小學年級與附設幼稚園,部分家長也受到感染,地方衛生局分別抽檢,驗出腸病毒。

林頂指出,造成重症的腸病毒型主要是71型,腸病毒中的其他亞型,例如克沙奇A24型腸病毒,則有可能造成紅眼症。這次中部某小學檢出的腸病毒陽性病例檢體即為克沙奇A24型,至於其他2所學校的檢體,將待疾管局做進一步分型。

紅眼症可由多種濾過性病毒引起,包括腸病毒、腺病毒等,如果是腸病毒引起,潛伏期一般為12至48小時,症狀主要為眼睛刺痛、灼熱、怕光、易流淚、有異物感、眼睛產生大量黏性分泌物。嚴重時會有眼瞼顯著腫脹、結膜下水腫或出血,病程約4到6天。

林頂表示,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預估到6月中旬進入流行高峰,呼籲民眾加強勤洗手等衛生習慣。一旦出現紅眼症,應盡速就醫,按照醫生處方用藥,且盡量在家中休息,注意處理眼睛分泌物,勤用肥皂洗手,並避免出入游泳池等公共場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