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教

嘉義新港藝術高中公共藝術設置開幕

【大紀元6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新港報導)嘉義縣新港鄉是台灣第一個國立藝術高中新港藝術高中之所在,也是清康熙39年興建的三級古蹟奉天宮、台灣第一個社區營造基金會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地方;在嘉義新港藝術高中有全國長達280公尺的公共藝術作品;嘉義交趾陶民俗藝術大師林洸沂跨足現代藝術之鉅作-雲影鎏光。

由地景藝術家游文富以四萬根竹籤與學生們合力的紅岫、青濤公共藝術作品,在新港藝高熱熱烈烈的開幕,同時有國內第一個以聲音為主體的-藝術家吳燦政的作品:聲音圖書館-築聲,為藝術高中裝扮成一所藝術的學術殿堂。

新港藝高表示,交趾陶大師林洸沂最長公共藝術作品-雲影鎏光今天在嘉義新港藝術高中揭幕,這件長達280公尺的作品名為雲影鎏光,它是由交趾陶民俗藝術大師林洸沂與藝術家陳怡潔所共同創作。林洸沂的交趾陶往往透過雲紋的襯托將作品中的人物、動物生動化;而雲紋在廟宇的雕塑與繪畫中,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碼,而雲影鎏光正是採擷自林洸沂交趾陶作品中各種神話裡的雲紋。而這也是林洸沂第一次從事現代藝術的創作,將傳統藝術語彙使用在現代藝術之中。



交趾陶民俗藝術大師林洸沂(左二)跨足現代藝術之鉅作-雲影鎏光與其他藝術家合影。 (新港藝高提供)

雲影鎏光是以傳統的交趾陶雲紋圖案來設計風雨走廊的燈具,透過光影的流變性質及雲紋的視覺動感,讓風雨走廊的視覺感受性在傳統中融合著現代的氣質。其不僅提升了廊道本身的可遊、可觀性,更貼近了『藝術傳「Sing」』所意欲強調的精神,並且在白天與夜晚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

地景裝置藝術家游文富將他最擅長使用的竹枝帶來新港,他動用四萬根竹籤的大型的地景裝置作品-「紅岫」、「青濤」,以透過對海洋以及焚香的想像,在為期四週的駐點創作期間,邀請居民以及學生將紅色的竹籤一支一支的插入土地中,象徵著對新港土地信仰的虔誠祝禱,而藍色的竹籤則是構築起新港的誕生與海洋的關係。透過實際的身體參與,讓土地、居民、學生以及精神性的歸屬合為一體。

聲音圖書館也是一項創舉,由藝術家吳燦政的作品,透過聲音來述說傳說、故事。吳燦政的作品是第一個以聲音為主體的公共藝術作品,聲音場景以人聲為基礎,在情感的元素上展延了地方的記憶與故事。藝術家重演了傳統廟埕講古的文化,讓觀者宛如重回老屋前、大樹下,聽聽關於新港的老故事、新傳說。

針對此次公共藝術設置開幕活動,新藝高工藝老師吳娟設計了藝術繞境。透過學生、居民、親手學習製作神偶以及繞境的過程,投射對媽祖繞境的致敬,再一次傳遞那地方信仰如何凝聚彼此的心與夢想。而由學生與居民奇思異想所設計出的神偶,就是活動的開幕神秘嘉賓以及新藝高和新港社區的美好經驗與記憶。

校長王延煌在舉行設置完成啟用儀式表示,新港藝術高中因為「藝術」這樣的角色扮演,因此對公共藝術的設置,顯得更為謹慎和嚴謹,而更重要的是藝術高中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新港鄉宗教信仰的重鎮-奉天宮,屬於台灣的原生藝術已經在這裡留存多年;這個充滿原生藝術氛圍的小鎮,孕育了現代的藝術領袖-林懷民;創造了台灣社區營造的先聲-新港文教基金會;這樣的歷史傳承,讓新港藝術高中在校園公共藝術的建設上更加用心。

經過兩次公開徵選的過程,最後由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以「藝術傳sing」為主題的規劃案獲得一致青睞。「藝術傳sing」目的在透過藝術創作的介入與藝術行為的發生,呈現新港藝術高中所懷抱的教育夢想。傳sing,可以是傳薪-傳承傳統,可以是傳新-傳承創造,可以是傳心-傳承文化與藝術之心;這個觀念和作法,有別於過去校園中裝飾性或點綴性的公共藝術,「藝術傳sing」最終目的是要透過概念、行為以及作品,傳遞藝術薪火,讓新藝高的學生可以透過一個真實體會、親身製作,傳播藝術創新,並同時繼續傳衍鍾愛藝術的心。

為了符合藝術高中的教學特色,每位參與的藝術家都規劃了一個與學生互動的課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創作的趣味。其中包括和藝術家林洸沂、陳怡潔的「我們找雲去」、吳燦政的「新港故事大家說」、陳順築的「關於新港二三事」、游文富的「我是藝術家」,和吳娟老師一起「快樂是神仙」製作大型人偶等。新藝高的美術老師孔令建、駱巧梅全程參與藝術家和學生的互動,他們都認為參與藝術家創作過程,對學生來說收穫非常多,尤其是在美學的養成與創意思考上,學生明顯的有很多的進步。

在驪歌輕唱的六月天,長達三個月的公共藝術規劃案完成了,學生們由當初懷抱著新奇的心與藝術家一起互動、一起創作,到現在歡喜迎接公共藝術的完成,體會自己也是創作者的喜悅,這是一個積極的、正面的參與校園活動。新港藝術高中成立四年,是個年輕的學校,卻以「藝術」為發展核心而完成一種藝術氣質-創新、創意與創造;王延煌校長說:公共藝術設置完成了,期待這樣的精神與價值,真的可以在新藝高傳唱不停。



國立藝術高中所創作的神偶滿創意。 (新港藝高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