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美媒:中國銀行業隱藏巨大道德風險成本

【大紀元6月30日訊】金融危機引發人們對金融業的道德風險關注。今日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在美國《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中國某些政策制定者誇耀中國的經濟運作模式優於西方,因為中國未遭受銀行業危機。他們的這種觀點至少在一個關鍵方面是錯的,這就是道德風險。

文章稱,在中國如同西方國家一樣,銀行與企業已習慣於拿別人的錢做賭注,認為失敗了政府會出面拯救他們。即便出現不正當募資的情況,如地方官員通過非法投資手段違規搾取銀行內的家庭儲蓄,如果銀行倒閉,中央政府仍會替銀行還債。

因中國央行進行全面擔保,儲蓄方與投資者將大部份儲蓄存入金融機構,使得這些機構有充足資金提供給企業。而受中共監督和領導的中國銀監會對所有銀行實施一系列審慎監管指標。

文章稱,這種保證與干預性監管使這種體制安全性減弱。最明顯的是,考慮到央行的最終擔保,而風險行為帶來的盈利可能極高,銀行願意與幫助其規避煩人規則的腐敗的監管者共享戰利品。

加之目前金融體系對不良貸款設定的上限鼓勵銀行家及地方監管者共同對不良貸款進行瞞報。

如近期發生幾起案件,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副行長因受賄違規批准放貸而被判刑。廣東省一個銀行家向當地警察行賄以讓警方逮捕一名評估該行分支機構帳目的審計員。

文章指出,在一個媒體更自由而司法權更為獨立的體系中,發生這類行為會較為困難。但中國的銀行體制主要依賴自上而下的監管,借款人需要的僅是取得一位掌權官員的幫助。此外,如果貸款未能按時返還,借款人可與銀行家一起,在監管者的完全同意之下,將貸款展期。

結果是,長期以往金融體系風險以一種未知的速度累積,但公眾並不知道系統性風險在不斷增加。

文章最後稱,中國自身顯露出的的道德風險問題與西方的有點不一樣,但結果是相同的。如果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被視為大到不能倒,而因監管條例失當產生一種安全假象,則大量的銀行家及投資者會樂於佔這個便宜。

此前,也有媒體報導指,中國銀行業的管理者實際上就是政府官員。管理者經常利用權力為自己謀私利,其牟利的成本是造成了銀行的利潤損失,威脅到了銀行的財務健康。

引起中國銀行業的道德風險因素可能是:絕大多數銀行是國有的,但是銀行的管理者幾乎不用向它們名義上的所有者——財政部負責。

其次,不完善的管理體系,包括信貸分級體系缺乏科學性和缺乏適當的披露程序,對銀行低效率缺乏監管。因為銀行經常被要求資助國有企業,後者幫助地方政府執行發展計劃,對這些計劃的執行很難進行評估。

最後,幾乎中國每一個人都認為,絕大多數銀行太大了或者是太重要的,以致於認為這些銀行不會倒閉,因此,他們從來不會排斥那些經營很差的銀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