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化

中國中小學心理教育缺失,孩子幸福指數低

【大紀元8月13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導)來自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的消息稱,中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舉步維艱,孩子們的幸福指數仍在低位徘徊。

在最近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理事長倪子君表示,中國中學生最希望接受包括緩解學習考試壓力等方面的積極心理教育。但是,據官方媒體報導,中小學心理學師資的配備遠遠不足,北京一所3千餘名學生的學校只有一名專職心理學老師。

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教育心理與領導系主任藍雲教授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積極心理學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心理學分支或流派。藍教授對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做了簡明扼要的介紹:

「我回國做過兩次關於積極心理學的講座。積極心理學它的要素就是人生是由順境和逆境造成的,在順境中你應該怎麼有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在逆境中你應該有怎麼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在順境中它主要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自己最善於發揮的美德。那你要通過心理學的方法來找到自己的長處和找到自己身上的美好的東西、美好的品德。然後在生活中找到機會來發揮它、來運用它。這樣的情況下,你的生活就會變得非常充實、非常有意義。充滿了幸福感。

那你在逆境中應該有怎樣的態度呢?主要就是用了美國在心理學上的一個比較古老的流派,叫做歸因理論。就是你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什麼樣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造成的?還是因為這個任務太困難造成的?還是別的干擾造成的?還是我用的方法不對造成的?還是我不夠努力造成的?再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原因的時候,不要過多地把那個原因歸結成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這樣的原因找到了對你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你在找原因的時候要找那些你可以控制的、可以改善的那些原因,比方講你失敗了,你說不是因為我不夠能力,而是因為我用錯了方法。那樣的話,你肯可能在下一個任務中間你就會去尋找比較正確的方法來做下一個任務。那樣的話你對失敗的反映、對人生逆境的反應就會比較積極。」

藍教授說,積極心理學主張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較高的精神追求:

「積極心理學它得出的一個我覺得對我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一個要素是什麼呢?它講的是你要幸福的話,不要光為自己活著。這就是一個非常高的道德層面上的追求。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你要是專關注考試的話,你基本上就是為考試而活了。積極心理學它是一個心理學的一個支派,但是它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在中國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我是比較有所懷疑的。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非常狹隘的。」

這位教育學家表示,中國應當加強傳統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人才的培養力度:

「傳統的心理學說怎麼幫助那些比方講得了憂鬱症的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怎麼幫他們走出來?而這部分還是需要的。你在平時的時候要能夠運用積極心理的態度來引導學生,但在學生發生困難的時候,你還要有這方面的素養能夠幫他們走出困難。」

美國俄克拉荷馬中部大學西太平洋研究所所長李小兵教授在談到如何減緩學生學習考試壓力的時候表示,中國可以實行一年多次高考等辦法:

「中國的教育制度一個是考試掛帥,所有的教程、學校的好壞、教育質量的評定都看考試的分數和學生入學率,甚至就是重點學校入學率。所以,如果現在中國想減輕學生的負擔主要還是應該在教育體制改革上、教育政策上、教育計劃上多做工作。比如說像高考可以一年多次。像美國這樣的高考就是月月都可以考。ACT、SAT。另外入學標準也從單一的高考分數變為綜合的評估。包括學生在高中的平均分數,主要表現,像美國大學錄取有時候考慮就是綜合考慮。這樣的話可以減輕學生壓力,增強學生對課外活動甚至對一些其他活動的興趣。」

有心理學家說,現在很多年輕家長對孩子「只生不養」,孩子的生活好了,玩具多了,但並不感到幸福。對此,李教授表示,這是個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

「這就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其他國家也存在。美國現在叫直升飛機式的父母、遙控式的父母,教育都通過找家教呀,這種家長直接的參與或像你說的接觸和交流機會少,一個是中國父母的工作忙,另外教育科技的發展父母也不容易輔導。」

藍雲教授表示,家長對孩子的責任心和愛心比什麼都重要,所謂拿不出時間來跟孩子在一起,有時也許只是個藉口。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