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笑蜀:不要錯過環境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時間窗

【大紀元8月15日訊】沒有人能夠挽住時間無情的腳步,舟曲黃金救援72小時已然過去。這意味著,不僅被確認遇難的1117名同胞與我們陰陽兩隔,627名失蹤的同胞,也很難有生還的希望了。稍早,還有南京化工廠爆炸(7月底)、大連輸油管道爆炸(7月中)、福建紫金礦業有毒廢水洩漏(7月初)。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所有這些環境災害,都不是出人意料。試以化工災害為例,至少筆者早有論及。2007年6月7日,筆者在南方週末發表評論:《重化工佈局必須尊重民意》。其中斷言:

中國已經不可抗拒地進入了重化工時代,經濟增長對於重化工的巨大依賴已然形成。但與此同時,重化工也在不斷突破環境承載力的底線以及公眾心理承受力的底線,環境事故高發期以及環境群體性事件高發期,已經猝然來臨。公民環境權遭受重化工威脅,已經不是一種預言而是一種緊迫的現實。

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重化工依舊高歌猛進,終有南京爆炸,讓我們再付出至少十三個同胞的生命。

至於大連輸油管道爆炸、紫金礦業有毒廢水洩漏,國家環保部N年前都有過嚴厲預警,這現在已是眾所周知了。

回頭再看看開篇談到的舟曲之難吧。

早在1999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研究人員已在論文中警告:以舟曲縣城為中心的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日趨嚴重。若再發生大規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災害損失會大大超過1992年——1992年那次大規模泥石流,導致87人死傷。

2005年,更有媒體質疑:舟曲人民飽受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侵擾,這到底是地質構造因素,還是人類自身的原因?「地質:山體構造本不穩定」;「砍伐:生態環境超限破壞」;「開墾:坡地破壞地質環境」;「修路:開挖山體引發災害」。僅從這幾個小標題,就不難得知答案了。

既然舟曲環境不堪重負,就應該減負,應該讓舟曲的大地好好休養生息。但有誰在意過學者和媒體的反覆警告?舟曲的招商引資依舊轟轟烈烈。如當地政府所描述的:

為了促進舟曲縣經濟發展,2003年開始,縣委、縣政府出台許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大力開發水力資源修建水電站。從2003年至2007年,共有53個水電開發建設項目簽訂合同,41個水電開發建設項目已建成或在建,12個馬上就要開展前期工作,這些水電開發建設項目佔全縣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80%以上,41個在建或已建的水電站工程合計擾動地表面積達322.83hm2,棄渣達3834.8萬m3,水土流失預測量達74.9萬t。

如此盲目發展,如此不斷傷害大地母親,今天果然讓舟曲人民付出了空前慘烈的代價。回味勿謂言之不預這句古語,能不百感交集?

不是事後諸葛亮的問題,不是站著說話腰不疼的問題,而根本就是不顧常識不惜代價的問題。筆者那篇《重化工佈局必須尊重民意》對此有過論述,今天看來,遠未過時:

科學發展觀早就被確認為主流的執政理念,一些地方領導人看起來對科學發展觀極表擁戴熱忱,其實是十分排斥乃至是抗拒的。他們有一種傳統的心態,認為要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就要敢於付代價。他們堅信,用儘可能寬鬆的環保標準,儘可能低廉的勞動保障來創造比外企母國更好的投資環境,只是一種常態。要奮鬥就會有犧牲,國家的整體發展,需要人民群眾付出他們的汗水、健康乃至是生命。

這種心態,說到底不過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現代翻版。它根本就拿不到桌面上,卻對一些地方領導人起著實際的支配作用,並體現為具體的地方產業政策。重化工是一個典型的政府主導產業,沒有一些地方領導人的強勢推動,重化工一再突破環境容量的客觀約束,到處無序發展,這根本就是不可想像的。

為什麼必須強調科學發展?這是因為中國固然還遠遠沒有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但畢竟,中國已經不是一窮二白,人民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已是有目共睹。我們早就告別了飢不擇食的經濟洪荒時代,我們的經濟發展因此可以更理性一些,更從容一些,人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均衡發展、和諧發展了。這樣的認識顯然符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卻跟傳統的利益格局相衝突,而往往遭到特殊利益集團的頑強狙擊。罔顧環境成本的地方產業政策大行其道,科學發展觀正面臨著被某些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架空的危險。

最近環境災害的集中爆發,不正好是科學發展觀被架空的代價?無論怎樣明顯的徵兆和預言,都不能引起注意,都不能阻止災害的突如其來。這才最令人悲哀,最令人痛心疾首。

舟曲地處黃河源頭,即我們母親河的源頭。舟曲的環境潰敗,是否有某種隱喻意義,標誌著我們的環境潰敗也到了源頭?這可能是隱喻,也可能是提示——提醒我們思考:如果說救災有時間窗,環境治理和社會治理是不是也有時間窗?一旦過了時間窗,即超過了治理的最佳時間,是不是環境潰敗和社會潰敗也會發展到不可治理,發展到不可逆的狀態?

也就因此,先發展再治理,這個傳統思路是不是也該改改了?發展是硬道理,環境治理社會治理同樣是硬道理。

——原載作者博客和FT中文網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