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菜籃子」漲價 專家稱貨幣發行氾濫是動因

【大紀元8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淨綜合報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主持部署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政策措施。會議提出,部份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蔬菜價格大起大落、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並存等問題日益突出。有關專家表示,災害天氣造成了農產品產量下降,物價整體上升造成聯動效應。其中貨幣發行氾濫,以及大量游資的推波助瀾,成為農產品漲價主要動因。

據媒體報導,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近年來一些地區「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弱化,蔬菜生產水平低,流通設施能力不足,部份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蔬菜價格大起大落。今年入汛以來洪澇災害頻發,也給蔬菜的生產供應造成一定影響。

糧價上漲 引發農牧產品連鎖漲價

 

中國大陸菜價大漲,迫使不少素食者改吃肉,北京劉姓公務員表示,現在已經由以前的素食主義改為開始吃肉了,「沒辦法,如果天天吃青菜,工資肯定不夠花。」

據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人員介紹,6月中下旬以來,全國大部份地區暴雨、高溫天氣交替進行,蔬菜生產、存儲、運輸均受到一定影響,近期多地信息採集員反映蔬菜價格有所上漲。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鮮菜價格上漲24.9%,鮮果價格上漲16.4%。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2.8%。尤其在5月,中國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更上漲至3.4%,創出27個月以來新高。

不過,有民眾認為,統計局公佈的CPI由於各項指標所佔權重不盡合理,並不能充分反映真實通膨水平,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已經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通膨的壓力。也有人士表示,官方CPI反映的通膨壓力依然不是太大,但是真實通膨水平卻遠遠超出了CPI所能反映的力度。無論從各項引發真實通膨的經濟指標,還是現實生活的老百姓切身體驗看,真實通膨水平都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水平。

據媒體報導,從今年年初開始,全國各個農產品輪番上漲,從大蒜論個賣,到吃不起綠豆,再到如今一把青菜四五元,老百姓在吃上花的錢越來越多。

國家統計局相關司局負責人表示,食品價格在我國CPI統計中所佔的份額在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包括糧食、肉類、蛋類、蔬菜等,對CPI 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綠豆、大蒜殺了個「回馬槍」,二次漲價讓人措手不及;南方暴雨再加上本地炎熱天氣,使得葉菜價格節節攀高;一度低迷的豬肉也從6月開始回升,如今已逼近歷史高位。

專家表示,,農產品價格每漲一分錢就牽扯到整個食品行業。自去年以來的連續旱災及今年的洪災,今年上半年水稻的大面積絕收,很可能會在下半年有所反映,預計8月份之後,大米吃緊的現象就會顯現。有專家分析,旱區糧食不夠吃,要從全國其他地方調糧食,可能成為全國大米漲價的誘因,從而還引發了農牧產品連鎖的漲價。

全國旱澇災害 導致通脹壓力

7月30日,中國國家防總辦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共有28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累計農作物受災9,17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935億元。

今年伴隨著洪澇,中國高溫範圍也在持續擴大,強度升級。中國高溫天氣蔓延至21個省份,北京、天津、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持續遭受高溫熱浪,陝西、重慶、河北等多個地區紛紛拉響高溫警報。

有關人士指出,全國多個省市由於旱澇災害帶來的農產品價格上漲,無疑會增加物價調控的難度,且將會導致很大的通脹壓力。

貨幣氾濫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

災害天氣造成了農產品產量下降,部份小品種遭遇游資圍追,物價整體上升造成聯動效應。專家表示,在這些表面文章之下,糧食、豬肉等大宗農產品的「高歌猛進」則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其中貨幣發行氾濫,以及大量游資的推波助瀾,成為農產品漲價主要動因。

 

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糧價上漲的罪魁禍首不是游資,而是貨幣過多。 「中國貨幣太多,民間流通很大,所以通過投機行為轉變為通脹。因為短期內增加大宗農產品產量的可能性不大,一些游資看重這樣的機會,利用災害囤積居奇,只要囤積成本不高,很容易就能炒起價格。」

  

他指出,除了國家加大的貨幣發行量,房市、股市退出的市場資金也不容小覷。在沒有更好的投資方向時,這些資金被動地選擇農產品,這也是當前價格上漲的關鍵。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