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經濟環保拉鋸 台學者倡徵能源稅

【大紀元8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 7日電)八八風災週年前夕,經濟與環保拉鋸,學界針對氣候變遷衝擊台灣總體安全,出版專書,建議政府短期採行能源稅、長期建立碳總量及交易制度,尋求替代石化能源,降低碳排放量。

遠景基金會最新出版的「全球風險環境的形構:氣候變遷對台灣總體安全的衝擊」專書,網羅學界專文論述4部分共15章,台大副校長陳泰然、包宗和共同主編,總統馬英九在序言中呼籲全民落實節能減碳措施、建立低碳生活環境。

台大法律學院副院長陳聰富在書中指出,溫室效應產生的環境破壞,來自石化能源過度使用,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21名,人均排放量為亞洲第 1,如何有效降低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為重要政策趨勢;國際社會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尋求替代能源是主要策略。

台大大氣系教授許晃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等人建議,對排碳訂價的政策工具,短期應採行能源稅,長期則改採碳總量管制暨排放交易制度。

許晃雄等人指出,台灣不但大量排碳,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方式,也使得自身更難承受氣候的變異;要求資源使用者為其消耗的資源付費,可創造足夠的調整誘因。

書中引述世界銀行2005年資料指出,台灣同時暴露於3項以上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的人口為73%,高居世界第1;台灣同時暴露於2項以上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人口為99%。

陳聰富在書中表示,環境變遷造成許多災害,人民因而遭受重大損失,建構有效可行的氣候變遷風險分散機制,如建立氣候保險制度、以及適當的損害賠償制度,是各國未來的重要議題。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兼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台大颱風洪水研究中心籌備處主任李清勝認為,未來重大的工程與建設開發,應充分考量國土環境監測資料與氣候變遷的災害風險評估結果,檢討重大工程與開發建設的災害脆弱度與風險評估,提升災害防護力與回復能力。

遠景基金會指出,本書為國內第 1本有系統、具分析性、科學性和權威性,且兼具政策性與學術性的專書,希望能建構一套總體的國家安全戰略新思維,確保建立「氣候不侵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