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獲利報告未必好 中國銀行現風險

【大紀元9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綜合編譯) 中國的大型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高階管理人員多是共產黨先前任命的央行人員,而他們的利潤都是利用相同的業務模式產生的。 結果是﹕他們的上半年獲利看起來驚人地相似,這也意味著情勢惡化時他們將呈現同樣的風險 。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市值計算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銀行)和中國銀行(中國資產第四大的銀行)今年上半年的淨利都比去年同期增加27%。中國第五大的交通銀行淨利增長更快 –達到30%。

他們類似的商業模式解釋了銀行獲利能力一致的原因,同時也突出中國銀行業日益升高的風險。

中國的銀行從很少投資選擇不過卻有全球高水平利率的企業和人民收取存款,然後把資金大多借給國家支持的大型借款人來建造工廠、鋼鐵廠和房地產。絕大多數銀行的利潤來自於他們付給存戶的利率和向借款人收取的利率中間的差異。

這種商業模式在中國通常被稱為「吃利差」。「這不是一個可以長期持續的商業模式」,北京Stone & McCarthy研究機構的經濟學家奧爾利克(Tom Orlik)指出。

這種讓中國的大型銀行在榮景時出現類似利潤的一致性作法,意味著情勢惡化時呈現同樣的風險。

去年中國出現2008年來空前的新貸款倍增,被一些經濟學家視為歷史上最大的金融寬鬆。

雖然政府今年以來已經試圖減緩貸款的增長,信貸條件仍然比前幾年寬鬆許多。

Stone&McCarthy研究機構估計,來自地方政府、不動產計劃和過剩產業的新不良貸款,可能使中國銀行業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從目前的1.3%增加到7.9%。

在更極端的情況是,房價進一步下跌超過預期,加上地方政府違約增加,不良放款可能增加5.4兆元人民幣,使不良放款佔總放款比率達到13.4%。

十年前,由於先前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的金融體系基本上是破產的,對於不良貸款率達到30%以上引發的金融危機,北京至今還在處理危機後工作。

去年底以來,中國財政部已經發行了7200億元人民幣的不可轉讓債券給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來交換它們10年前的不良放款。

北京大筆一揮便把先前的銀行紓困金延後10年,不過這10年內銀行業很可能又增加一堆不良放款。

《今日美國》報導,在一份獲利報告中,中國最大的工商銀行表示,經濟的不確定性會「造成挑戰。」

幾乎顛覆美國銀行業並引發金融危機的一些問題正日益威脅中國銀行的穩定性。

上週,多家中國銀行 ——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 —— 都公佈了強勁的利潤。全國最大的工商銀行今年前6個月獲利124億美元,高於分析師的預期。不過,這樣正面的數字並沒有使人對銀行的體質放心,反而引起對未來的憂慮。

「我預計房價今年稍晚會轉向,那時候你就會開始看到這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香港大學金融系助理教授Dragon Yongjun Tang表示。 「體質較差的一些地方銀行可能必須重整。」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