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樂理 精確詮釋音樂

【大紀元2011年10月08日訊】想要在學習樂器時,把音樂的技巧、音樂性及背譜能良好地協調起來,掌握好樂理(即音樂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學過程中常遇到一些從別的老師手上轉過來的學生,程度頗高,但彈奏起樂器時,內涵不夠而且不太有表情及音樂性,充其量只能說是把音彈對而已。之後再詳問曲中的一些記號、術語、和弦及簡易的和聲進行及曲式等,才發現這些學生幾乎是一問三不知,無怪乎彈奏起樂器時,自信度不夠、不踏實,且不知所云也。其實樂理是學音樂的基本概念,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瞭解曲子,還能做曲式分析,如此才能真正瞭解曲子本身的內容,而更精準地掌握演奏的精髓。

認識樂理,突破機械式彈奏

Alice是個五年級生,彈琴已有四年之久。她一直是個安靜認真的女孩,可是爸爸常覺得Alice彈琴不太有感情,甚至有點機械式,也因此更換了幾位不同的老師,但成效不大。直到最近的一位新老師,她彈琴才開始有突破與進展。這位新老師的第一堂課就令Alice父女倆開了眼界。老師只聽Alice彈幾小節就讓停下,問了她一些有關速度與表情術語的問題,只見Alice頻頻搖頭說「不知道」或「以前的老師沒講」等。新老師耐著性子解釋這些術語的意思,接下來又問及曲式、調號與調性之類的問題,Alice也只能勉強回答極少數的問題,老師只好從頭講解。此外,新老師還加上曲名、作曲家和曲風的簡介。

之後老師要求Alice在課堂上重彈並加上臨時所學的樂理,儘可能照著書上及作曲家的要求彈奏一次。由於從沒一次學習這麼多,Alice難免不習慣,老師鼓勵她今後多花時間消化樂理並勤加練習。Alice想試著做到要求,課堂上就很努力的照老師的話去做,雖然彈奏出來不如以往流暢,但父女倆都感受到曲子聽起來更豐富也更有內涵了。比起以前不知所云的彈法,父女倆更喜歡現在的彈法!

假以時日,Alice一定可以將曲子詮釋得更接近作曲家的要求。此後Alice不但體會出學習樂理的重要性,更因此愛上了樂理課,因為不論是有目標的發展或只是興趣,樂理是不容忽視的。

複習樂理,跨越學習瓶頸

Kenny 從三年級開始學琴,至今也學了近三年了,他的程度大約屬於中級。但最近上課彈琴似乎到了一個瓶頸,練習及上課時顯得困難重重,程度上的提升也不見太大的效果。老師注意到此情形併發現屢次提醒的一些表情和強弱術語,Kenny也做得不太對,甚至以前所教過的樂理,Kenny至少忘了近一半,於是老師決定花點時間與Kenny複習樂理。

由於Kenny的程度比以前高很多,所以在複習的過程中,Kenny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提醒,很快的就將表情和強弱術語記下來,唯獨和聲的進行、調性及調號需多加強。在曲式分析的部份,老師採用提醒與暗示的方式讓他自己想辦法以學過的樂理來分析,如果超出所學的範圍,老師會附加講解。由於Kenny得靠自己找出方法來分析曲子,因此對曲子的印象會較深刻。之後老師要求Kenny背譜,Kenny在完成背譜的速度上比起以往有明顯的提升,且也記得較牢些。慢慢的,Kenny在練琴及上課時,較可專心花時間想想曲子中所涵蓋的樂理部份,漸漸也就突破了學習的瓶頸。

樂理是音樂基礎

學習樂理對練習各種樂器都有非常大的助益,但並非每位老師都教它。因為它是一門課程,有時需額外付費學習。很多學生及家長常覺得只要會彈奏音符就好,為什麼要學樂理呢?其實樂理是指音樂的理論,而理論是實踐的指導者,只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才是有方向有目的的,否則這種實踐將不易成功,而且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許多學生常常不知自己在練些什麼或吹、拉、彈奏些什麼,歸根究柢乃是樂理方面的知識不足或不紮實,今天練這個,明天彈那個,那都只是一些浮誇的東西。而我們都知道蓋房子要先打地基,如果沒有樂理做支撐,勢必音樂會漸漸失去內涵,就算有滿腔熱情也無法支持下去,因此,除了會認和彈奏音符外,樂理也須一起進行,如此才能給音樂一個精確的詮釋。



沈亮寬,來自臺灣,Nyack college講師。專業長笛演奏,並有22年教學經驗。2007年取得皇后學院音樂教育文憑,並取得紐約州教育證照,1998年紐約大學音樂演奏碩士。曾獲紐約器樂傑出成就獎、西方凱斯儲備大學肯尼迪音樂創意獎、臺灣省長笛演奏成人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