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評論

華郵評論:美應力阻中共建立世界新秩序

【大紀元2011年12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貴遠編譯報導)《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薩姆爾森(Robert J. Samuelson)以「美國對中共的世界新秩序訴求反應遲鈍」為題,建議美國財政部應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政府也應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抵制中共的出口補貼。

薩氏指出,不可否認,美國和中國有巨大的和平與發展的共同利益。雙邊貿易(現在每年大約5,000億美元),讓美國人在低價消費品方面受益,讓中國人享受美國的食品和先進的工業產品。但是,中共的和美國的目標截然不同。

美國希望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於互利貿易的國際秩序,相比之下,中共追求一個以自己為第一優先的全新全球秩序,在其中它可出口補貼、控制基礎物資(石油、糧食、礦物)進口和迫使他國轉讓先進技術。

《紐約時報》最近報導,長青(Evergreen)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正在關閉其在美國麻州的工廠,遣散了800名美國工人,將生產轉移到中國的合資企業。儘管能獲得麻州的4,300萬美元補助,該公司執行長說,中國的補貼(主要包括低利率從國家控制的銀行貸款)誘惑太大。

市場分析公司GTM報導,借助補貼,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產量從2005年至2010年的5年間增長了50倍。太陽能公司獲得的低息銀行貸款總額約為 300億美元,但不清楚這些貸款將來是否會全部償還。GTM分析師梅塔(Shyam Mehta)說:「這些錢可能是免費。」他說,中國電池板產量佔全球產量份額從9%躍升至48%。2010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約95%出口。

薩氏說,人民幣貶值超過15%放大了中國的競爭優勢,美國、歐洲和其他地方的就業機會轉移到中國。其次是技術轉讓方面,大跨國公司要在中國立足,但這樣做的代價往往是重要技術的損失,損失途徑包括使用許可協議、強制合資、逆向工程或直接被盜。 美國軟件公司估計,他們在中國的產品85%至90%被盜版。

掌握了「核心技術」後,中國企業獲得了80%或以上的本地市場份額並且與外國公司開始競爭出口。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民用飛機方面,中國正在興建一個能與波音737和空客320競爭的飛機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已加入這個合資企業,負責提供航空設備和用於飛機導航的電子產品。

薩氏認為,問題不應該著重於「遏制」中國的增長,而應該著重於改變其以犧牲別人為代價的掠奪性經濟戰略。

美國商業和工業理事會(U.S. Business and Industry Council)的托尼爾森(Alan Tonelson)說,美國政策近於「綏靖」,我們需要堅持己見。否則,美國目前的被動狀態只能鼓勵中共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結果是給美國和其他國家帶來災難。

(責任編輯:張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