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

專家披露芬蘭教育成功秘密

教師素質高 學費不用交 考試壓力小

【大紀元2011年0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時曉萍採訪報導)2010年美國媒體評選全球最好國家時,芬蘭因其教育得分最高而勝出;在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考核各國學生能力的PISA項目中芬蘭也是連年獲得第一名。芬蘭的教育體制究竟有甚麼獨到之處呢?記者走訪了兩位芬蘭教育界的人士。他們認為,優良的師資條件、人人平等的教育機會、「軟性考核文化」是其中的幾個原因。

最好學生當教師

芬蘭教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蘇爾庫寧(Sari Sulkunen)認為,芬蘭社會中最好的學生會選擇學教育當老師,不論是幼兒園老師還是大學教師都需要在大學學五年獲得碩士學位,這些人在藝術、體育方面還具有多重天份。而且芬蘭教師的工資水平也比較高,一個小學教師的工資可能比大學的高級研究員還高。

從小學到大學免費 小班上課

在芬蘭,從小學到大學都免費,人人享受教育的權利。學校都是公立學校,全國用相同的教材,課程相同。蘇爾庫寧指出,芬蘭在PISA評比中顯示,芬蘭學校之間、學生之間的差異在世界上是最小的。

教育部撥出專項資金保證學校小班制度。芬蘭教育行業協會發展部經理拉赫蒂寧(Nina Lahtinen)說:「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教師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個性化指導。」芬蘭學校特別重視接受能力差的學生的教育,學校會有特別的老師首先研究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找出原因,進行特別輔導。這些學生被稱作「努力的學生」或者「緩慢成功者」。

「軟性考核文化」

雖然芬蘭有全國統一的授課內容,但是卻沒有統一的考試,他們把考核的工作完全教給老師。蘇爾庫寧說:「我們不重視考試,不排榜,芬蘭法律規定考試分數是保密的。老師是在教學過程中考核學生。我們認為沒有必要強化學習本身,而是強化學生們對自我的積極認知,所謂的軟性考核文化。」

拉赫蒂寧補充說:芬蘭教育看重的不是考試成績,而是學生付出的努力。對於那些學得慢的學生,老師會有另外的卷子,他可以同樣得到9分或者10分來認可他的努力。在芬蘭的制度中,如果學生盡力就足夠了。她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應該要求人人都在同一個考試中得出相同的結果。」

那麼芬蘭的教育目標是甚麼呢?拉赫蒂寧回答說:「老師和家長們都很清楚的是,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建立信心,讓他們感到幸福,相信自己能做一個好人,相信自己會使社會和親朋好友受益,相信自己的人生意義重大。」